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反右回忆录(1)-寒春苦夏的混饨之初
的建设速度。”

    “你还是不要那么狂热吧!”

    她是理智型的人。我只当这是她的判断,因而并没在意。但是,她又郑重地提示我: “这是我爸爸叫我转告你的。”

    这对我说来深感突然。岳丈张宗麟是1927年的老党员,在白色恐怖中丢了党的关系。他是陶行知的得意门生之一,为了振兴幼儿教育事业,大学毕业后舍弃了有优厚待遇的工作,主动去当了幼儿园的男“阿姨”。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创举。30年代中国第一次编辑《鲁迅文集》时他任经理,他挚爱中华民族,并献身于中华民族。30年代,蓝衣社的特务对他下达了追捕令,他逃亡革命圣地延安,重新入党,任北方大学文教学院院长。这样一位老布尔什维克,难道对毛主席的讲话持有异议?

    “爸爸经历过1942年的整风。”她说。

    “1942年整风和1957年鸣放有什么关系?”

    “爸爸没说清楚,反正你谨言慎行就是了。”她重复了刚才对我的告诫。

    我很惶惑。当时我是个心中无邪的纯洁青年,像许多50年代的年轻人那样,把毛泽东当成偶像崇敬。新中国刚刚成立后不久的一个国庆节,我戴着校徽,和同学们一起,凌晨3 点就到指定地点——南长街集合,等待通过天安门时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在那一瞬间到来的时刻,我高呼着“万岁”、“万万岁”,激动得泪水横流,直到游行队伍已过了三座门(当时尚未拆除),我还在深情地回首翘望。

    在我印象中,岳丈张宗麟是一个十分有独特见解的人。比如:在我和张沪的结合上,他就赢得了我的敬重。我是个地主家庭出身的青年,而她却是在1946年——16岁就参加了上海地下党的共产党员。她爸爸奔赴延安,她妈妈在上海地下党工作,她弟弟从上海被送往新四军,也参加了共产党。我是白丁,不,我是黑丁——因为我和她的出身在50年代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张宗麟积极支持了我和她的结合,这对但是的世俗观念,是一束强烈逆光。在 1955年11月12日的结婚仪式上,他说:“小从诚实内向,是事业型的青年;阿沪重理性思维,独立意识很浓重。希望你们结婚后互相帮助,有所作为。”老人通篇祝词没有套话,没有说教,这使我对老人更为敬重。这云一位前辈长者,怎么会对我提出这般的告诫呢?!

    一团难以解释的疑云,在我心中徘徊。

    绍棠来我家喝酒,我向他袒露心声。他说,年龄和勇气成反比,宗麟同志由于年事已高,或许是到了多虑的岁数。

    我说:“不会有什么别的吧?”

    绍棠善饮,几杯热酒下肚之后,天之骄子的神态脱颖而出:“别的还有什么?我们都是共产党培养出来的青年作家,还能对党怀有二心?该说就说,该写就写。比如,对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该提出修正意见。”

    尽管对这番话我感到吃惊,但我理解绍棠。他13岁开始发表作品,被誉为神童作家,他也常常以此而欣然自怡。有一次,在他送给我的书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十岁的神童,二十岁的才子,三十岁的庸人,四十岁的老而不死。”他以此自诩,还勉励我为之奋进。他说出这番话来,不是挺符合他性格逻辑的吗?

    我很内愧,因为我没有绍棠的锐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我来说是“图腾”,我从没有怀疑过它的科学性、正确性、纲领性。但是绍棠提出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指导文艺创作的纲领性文件,现在是到了重新审视它,在“普及与提高”中,强调“提高”的时候了。

    我很喜欢听他的高谈阔论,还欣赏他的博学,尤其喜欢他早期作品中洋溢出纸面的才气 ——尽管我年长他三岁。记得后来在团中央礼堂批判刘绍棠、从维熙、邓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走向混沌简介 >走向混沌目录 > 反右回忆录(1)-寒春苦夏的混饨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