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上海买办,香山制造
船招商局、粤汉铁路购地局、粤汉铁路商办公司总办。他不仅是商人,也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1879年9月5日《申报》记述:“广帮为生意中第一大帮,在沪上尤首屈一指。居沪之人亦推广帮为多,生意之本唯广帮为富。”
作为一个群体,买办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上海开埠后。当越来越多的洋行排除了语言障碍绕过买办而直接同中国打交道时,买办的作用和地位就逐渐降低了。这一变化是从日本洋行开始的,1899年日本三井株式会社首先取消买办职位,1907年横滨正金银行效法。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华界沦陷,公共租界和外国租界形成“孤岛”,买办制度逐渐被废除。1960年,香港汇丰银行的“买办”称呼被“华人经理”一词取代。5年后,汇丰银行的第一个“华人经理”,也是最后一个买办李纯华退休,买办制度彻底退出汇丰。
资料来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孙毓棠、汪敬虞辑:《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除了上表外,经李鸿章倡导、支持,又淮系成员兴办的,还有徐州利国峄煤矿、山东登州铅矿、平度金矿、淄博铅矿、湖北长乐、鹤峰铜矿、热河建平金矿,以及上海伦章造纸厂、湖北聚昌、盛昌火柴公司等。)
粤闽商人:一场起义的分水岭
一个新商埠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缺少不了两种人,一是商人,二是码头上的脚夫和水手。黄浦江上的摆渡船、蛋船、鸟船,其船主和水手多为福建人。在传统船业和中国海政历史上,福建人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的中国第一个近代轮船制造厂就在福州马尾,这是一例。在调任陕甘总督前,左宗棠推荐前江西巡抚沈葆桢为总理船政大臣。当时,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也设在马尾。
沈葆桢认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在建厂的同时,他在福州定光寺和仙塔街设立两处求是堂艺局,挑选聪明子弟入堂学习,这是我国培养近代化海军人才的开始。1867年,求是堂艺局移设马尾,次年又设专门培养技工人才的艺圃,造就了大量海洋军事和科技人才。
1870年前后,全国使用机器进行生产的产业工人,据估计不到一万人,江南造船厂的工人就占了13%,且“工匠皆闽、粤、宁波人”。1905~1912年,清政府将船务部分从制造局中划分出来,成立江南船坞,其首任督办叶祖珪是福州人,少年时进福建船政学堂的前身求是堂艺局学习,与严复、邓世昌等有同窗之谊。总办吴应科是早期留美幼童之一,归国后长期在海军供职。继任督办萨镇冰也是福州人。
上海开埠后,轮船运输业兴起,这一群体一度为生计所迫,烟、赌、娼无所不为。上海福建人不仅人数多,且群体个性突出,商人极富,水手和雇工极贫。原本就乡土观念强,族群意识深厚,再加上语言与地方方言格格不入,好勇斗狠的个性与上海本地人的温文尔雅截然不同,福建人在上海人群中显得特别与众不同。用《上海福建人(1843~2008)》一书中的话说,他们将福建人的落泊、骁勇好斗、极善铤而走险的个性留给了上海。
1853年英国伦敦布道会创刊于香港的《遐迩贯珍》月报中说,上海邑处边壖,五方杂处,“闽、粤人居多,良莠不齐,居恒逐利构怨,树党相仇杀,近则小刀会兴焉”。
这里所提到的小刀会起义,就主要与闽粤人有关。1849年前后,小刀会在厦门重建后,很快传入上海。1851年英国人为建造跑马厅强占了泉漳会馆的公墓,这成为他们起义的诱因。
泉漳会馆是福建船商在1759年建造的,这是福建人在上海影响力的体现。在18世纪中期,比泉漳会馆更早的会馆无非是湖州会馆,清乾隆初由绍兴钱、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