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人生何处不相逢
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太后对王曾抱有极大的成见。
4、还政的呼声渐起
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节,赵祯率百官到会庆殿给刘太后拜寿。当时,朝中大臣虽然都知道皇上像臣子一样给太后拜寿于理不合,但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秘阁校理范仲淹却大胆上书给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说皇帝以九五之尊,不应该率群臣向太后行跪拜之礼祝寿,应由宰相代为拜寿即可。因事情已经过去,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稍后不久,刘太后又与赵祯同御大安殿受群臣朝拜。范仲淹再次上疏谏诤,说天子奉亲于内宫,可以适用家人的礼节;但与百官同在一起,北面朝拜太后,有违祖制,有损主威。但事情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天圣八年(1030年)二月,范仲淹又上疏,请求刘太后归政于皇上。他在奏疏中说:
陛下拥扶圣躬,圣断大政,日月持久。今皇帝春秋已盛,睿哲贤圣,握乾纲而归坤纽,非黄裳之吉象也。岂若保庆寿于长乐,卷收大权,还上真主,以享天下之养!
刘太后看了范仲淹的奏疏后,没有作任何答复。
范仲淹做秘阁校理,是晏殊举荐的,晏殊得知范仲淹向太后上疏,请太后还政于皇上,大惊失色,连忙叫人找来范仲淹,责怪地说:“你怎么这等狂率?如果太后加罪,岂不累及举荐的人吗?”
范仲淹正色答道:“我范仲淹承蒙你举荐,总担心自己不称职,有辱你的名声,不想我忠直敢谏,竟然还得罪了你。”
晏殊听后,大感惭愧。
范仲淹见太后越礼,朝中没有人敢于直言,自己说了几句真话,不但得罪了太后,还得罪了举荐自己的人,觉得在朝中任职实在是憋气,便打报告请求外任。
刘太后似乎没有留他的意思,批准了他的请求,出判河中府。
范仲淹虽然去了河中府,但有一个人记住了他的名字,这个人就是赵祯。
翰林学士宋绶似乎没有受范仲淹上疏遭贬的影响,继续向太后上疏,请求归政于皇上,奏请除军国大事及宰相级别的大臣的人事变动由皇上禀请太后裁夺外,其余诸事都由皇上殿前听政,廷议决定。
刘太后似乎对这个议案很反感,并没有作出什么解释,直接下诏,将宋绶贬出京城,出知应天府。
5、皇帝不知有生母
天圣十年(1031年)残岁,改元明道,次年为明道元年(1032年)。
二月,赵祯的生母李顺容病重,刘太后心里很明白,自己抢占了李顺容的儿子,李顺容受了委屈,下诏把她进位为宸妃。
赵祯虽然已经长大了,由于李宸妃默默地处在先皇的嫔御中,不肯说出自己就是赵祯的生母,宫中的人慑于刘太后之威,更没有人敢说出这件事的真相,所以,赵祯一直认为刘太后就是他的生母,并不知道李宸妃的真实身份。
李宸妃升格不久,竟一病而逝。这个苦命的女人,儿子做了皇帝,母子却不能相认,相信她走过奈何桥时,一定是心有不甘。
李宸妃死了,刘太后想用宫人礼治丧,移棺出外安葬。
吕夷简见李宸妃逝世后,朝廷没有什么举动,便奏问刘太后,说李宸妃薨逝了,怎么没听得内旨发丧。
刘太后反问道:“宰相怎么干预起宫中之事来了?”
吕夷简回答,说他是宰相,宫里宫外之事,事无巨细,他都应该知道。
刘太后听后有些不高兴了,先同赵祯退入内廷去了。过了片刻,刘太后又出来了。显然,她是要避开赵祯来回答吕夷简提出的问题。
刘太后重新出来,立在帘子后面问吕夷简,死了一个宫人,宰相却要这样郑重其事地上奏,到底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