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905年:立宪急先锋
05年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新起点,即从“国家兴业时代”进入到了“国人兴业时代。”
1907年,创办8年的大生纱厂举行第一次股东会。当时,大生对其他企业的投资和往来达到了40万两,这些投资并未经过股东同意。会议的记录迄今仍较为完整地保存在南通档案馆的大生档案中。在1904年《公司律》之前,大生的地位可以说是“无限制、无法律之地位”,张謇的好友、官股代表郑孝胥提议“改为有限制、有法律完全之公司”,取名“大生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赞成。至于另外投资的企业,则建议成立一家“通海实业公司”来管理,不与大生发生直接关系,在原有40万两以外加拨20万两,共60万两,算是大生拨给通海的股本,分12万股,每股5两,股票分发给大生股东。
在股东会上,还发生了一场官股与民股的争论。
会上有股东提议确立股权,一到一百股,每股一权;一百股以上到五百股的每二十股加一权;五百一股以上到无限股,每四十股加一权。股东王绍延当场提出,“商股没有五百股以上的股东,所定五百股以上每四十股加一权,明明是为官股而发。”另有股东则认为,“这样设计,大股太吃亏,特别是官股”。股东张澹如说,“官股股数多,不是商股所能敌,股数多的,权数递减,为保护小股,不能不这样。”股东陆叔同则质疑,“为什么官股一定不能保护小股?”此外,还有一个叫刘厚生股东给出了其他公司的做法,譬如,浙江铁路公司权数用递加法,江苏铁路公司权数至多不得超过二十五权,两公司都没有官股,但对大股都有限制,“可见这是公例,不是专为官股而定。”
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规范官股在大生中的决策权力,尽管在张謇任内,官股一直只分红而不参与决策,但是民间股东显然对此还不放心,他们试图用制度的方式来加以明确。
好在官股代表郑孝胥是个开明之士,他说,《公司律》不分官、商,凡是入股的都称股东,股有大、小之别,无官、商之别,会场上不可提“官股”、“商股”字眼。在他的支持下,股东会最终通过决议,“将五百一股以上,每四十股加一权删去。自一股至一百股,每股一权,一百一股股以上至无限股,每二十股加一权。”这样的制度设计,明显有利于股份较小的民间股东。
跟经济变革上的大刀阔斧相比,清政府在社会变革上的力度稍稍下降,而在政治变革上则是迟疑摇摆。
早在1902年,皇帝便下令禁止妇女缠足。1904,谕令创办新学和颁布教学大纲,同时准许妇女就读新式学堂。所有这些,实际上是从法律上承认了近三十年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它们包括女权主义、现代化教育。到1905年,最惊天动地的变革法令就是“废科举”。
9月,张之洞、袁世凯等人会衔上奏,要求立即停开科举,理由是:“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当月,慈禧就下旨准奏,宣布从下一年起废除有1300年历史的科举制度。
“废科举”是一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它让中国人从落后、刻板的孔孟儒学中彻底解放出来,在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上向现代文明靠拢,其深远意义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不过,从国家治理上来看,它却成了现有政权被颠覆的前兆。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具有一定的公平性,是一般贫苦子弟向上层社会跃进的惟一途径,费正清评论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的。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询私舞弊。”它的废除,熄灭了一代知识青年对帝国的最后一丝眷恋,精英阶层从科举的既定轨道中散溢出去,很快衍变了一股反对的、无从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