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欧洲坠入战争漩涡
本部的保险柜中。它是德国的一件法宝,一朝战争临头,德国的兴衰存亡全系于它了。“史里芬计划”所依据的战略设想是:一旦战争爆发,德国不得不进行两面作战的话,将凭借迅速而高效率的动员体制,并利用俄国动员体制的迟钝低效,在最短时间内,首先打败法国。然后掉过头来,回师东向,同俄国一决雌雄。换言之,德国决不会等法、俄两国动员完毕才同他们开战,这无异于坐以待毙。在战争时间表上,它要在俄国完成动员之前先解决掉法国,德国的命运就这样悬在了“时间差”上。因此,当俄国人从7月24日开始进行秘密局部动员时,德国参谋本部已焦急不安,到7月29日,参谋本部正式向首相贝特曼提出警告:如果俄国和法国继续备战的话,德国将逐渐丧失在动员方面的领先地位。7月30日,从纯粹军事角度考虑问题的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不顾政府外交方面还在作避免战争的最后努力,私下给奥匈参谋长总康德拉发了一份电报,鼓动说“立即动员起来对抗俄国,德国将要动员”,以致贝赫托德提出疑问:“到底是谁发命令,是小毛奇还是贝特曼?”柏林的内部不协调和军方的态度无疑影响了维也纳在最后时刻采取不妥协立场。小毛奇的压力来自俄国即将总动员的消息,因为据悉:俄国的部分动员,除三个征兵区外,包括了帝国的整个地区,这三个除外的征兵区是面对德国战线的。而进一步实行总动员,就包括了这三个地区,如果不加制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外交努力后,战争仍无法避免的话,德国已完全丧失动员方面的绝对优势,建立在“时间差”基础上的两面作战的战略企图以及“史里芬计划”全都成为泡影。因此,以小毛奇为首的军方势力不断给首相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所以,在7月30日以前,可以说德国的参谋本部,但在这天以后,就可以说参谋本部的德国了,因为国家的内政外交已完全为军方的作战计划所左右。
7月31日上午,德国已得到俄国下达总动员令的消息,于是,贝特曼便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立即取消总动员令,否则德国将实行总动员,限期答复为12小时。同时宣布德国处于“战争危险迫近状态”(即为动员的准备阶段)。
德国大使普塔里斯在午夜时分将最后通牒交给沙佐诺夫,限俄国政府在第二天,也就是8月1日正午前予以答复。贝特曼根据法学原理指示德大使,当俄国拒绝时,则必须在当天递送宣战书,因为如果不向俄国宣战,也就不能向法国宣战,不向法国宣战,也就不能向比利时发出要求假道的通牒(“史里芬计划”的核心是假道比利时,以大迂回奇袭的方式迅速击败法国)。现在,德国人必须弄清法国的意图,在向俄国递交最后通牒的同时,指示德驻法国大使冯·秀恩男爵向法国政府递交最后通牒,要求在18小时之内答复:法国在德俄战争中是否保持中立。如果保持中立,则先将法国土尔和凡尔登两地要塞交给德国,以作为中立的保证,待战争结束后归还。这就等于让法国交出自己大门的钥匙。德国这份通牒之“蛮横”连它的大使都感到难以启齿,因此,冯·秀恩大使在递交通牒时,没有提出以要塞作中立的抵押品。但法国政府破译了这项指示的电码,对此一清二楚。德国之所以如此“蛮横”,出自这样的考虑:万一法国假装答应中立,等德国集中力量于东部对俄作战时,法国再宣战,那时德国便陷于极度被动之中,所以口说无凭,要法国交出两个要塞区以示诚意。
对法国来说,现在首要的政策目标是必须使英国与自己并肩作战,要做到这点,法国只能扮演被侵略者的角色,所以,法国政府在7月30日采取了一个异乎寻常的措施,下令在瑞士和卢森堡之间德法边境上的所有法军后撤10公里。这在军事上来看是一着险棋,目的在于取得政治外交上的效果。8月1日凌晨2点,俄驻法国大使、原俄国外交大臣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