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巴尔干上战火点燃
,能捞回多少是多少。
干预巴尔干事务的大国也各打各的算盘,德国支持希、塞结盟,支持罗马尼亚对锡里斯特拉的要求,反对保加利亚对萨洛尼卡的领土要求。奥匈帝国则支持保加利亚取得萨洛尼卡,但劝其让出锡里斯特拉,促成保、罗联合,并拉拢希腊和土耳其,共同反对塞尔维亚。俄、法、英协约国为对抗德、奥匈等国,竭力调解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矛盾,反对塞、希缔结反保联盟。俄国邀请塞、保、希、门等国首相于1913年6月16日赴彼得堡会谈,以调和彼此之间的冲突。但未成功,于是协约国集团公开站在希、塞一边。
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在奥匈帝国支持下,密令其军队向驻扎在马其顿的塞、希两国军队发动突然袭击,从而揭开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序幕。塞、希、门三国并不感到意外,它们早已作了准备,也正想通过战争得到谈判桌上没能取得的东西。因此,保加利亚的挑战正中其下怀。保加利亚拥有50万大军,自恃实力雄厚,但事实上,塞、希、门三国对战争准备得更加充分,三国联军投入的兵力总数达59.8万人,且得到英、俄等国的援助,而奥匈帝国答应给保加利亚的援助,实际上是空头支票。
保加利亚原以为几天之内就可击败对方。事实正相反,保军进攻一开始就被三国联军粉碎,被迫转入防御。7月4日,希军攻占了由5万多名保军驻守的基尔基斯城;14日占领德腊玛城。塞军将保军驱逐出札伊恰尔,一举夺得科恰纳、科利沃拉克等地。保军失利,使罗马尼亚、土耳其感到趁火打劫的时机已到。1913年6月30日至7月2日,罗马尼亚50万大军分两路强渡多瑙河,进入南多布鲁甲平原和北部地区,接着向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迅速推进。土耳其出动2.5万人部队,越过米迪亚-内兹一线,占领了亚得里亚堡,随即向保加利亚边境迅速挺进。7月底,罗军从北方逼近索菲亚,塞、希两军也准备从西、南两面向索菲亚进军。保军陷入被包围的困境。保加利亚政府以菲迪南国王的名义致电罗、塞、希政府,请求停火。
1913年7月28日,在大国的干预和安排下,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希、塞、罗、门为另一方的谈判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同年8月10日,保、塞、罗、希、门5国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根据条约,马其顿几乎完全被希、塞两国所占。塞尔维亚分得马其顿西部和中部以及诺维巴萨东半部。希腊不仅占据了马其顿南部及萨洛尼卡港,还取得色雷斯西部的杰杰阿卡奇港。保加利亚的谷仓、800平方公里的南多布鲁甲,被迫割让给罗马尼亚。不过,保加利亚也得到了马其顿和色雷斯西部一小块领土,那是上次巴尔干战争的战利品。另外,根据1913年9月29日保加利亚同土耳其签订的《君士坦丁堡条约》,土耳其政府从保加利亚手中重新夺回了亚得里亚堡及东色雷斯的一部分,包括埃地尔内。
两次巴尔干战争具有几种性质:从民族主义出发,具有南斯拉夫等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性质;从历史发展来看,是近代资本主义在巴尔干地区对中世纪封建主义的胜利;从国际战略格局、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集团互相对抗来看,是协约国方面的一次胜利,尤其对俄国来说,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势力扩张。俄国为向巴尔干扩张而打出的蛊惑人心的“泛斯拉夫主义”旗号,得到了巴尔干地区斯拉夫民族的呼应,使他们成功地挣脱了土耳其统治,获得了独立。俄国之后要做的,便是如何使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斯拉夫小兄弟“返回”斯拉夫大家庭的问题了。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对同盟国方面是个沉重打击,德国建造巴格达铁路、向东扩张的如意算盘被打乱。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德国支持的土耳其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奥匈支持的保加利亚,都是战败者。因此,同盟国在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