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欧洲这个火药桶
值得德国去死一个士兵。俾斯麦曾预言:“假使奥国人知道俄德之间的桥梁已经折断,则他们将会尝试把德国当做奥国的卒子。于是德国人的生命财产都将因为维也纳的巴尔干政策而受到损失。”从后来历史进程来看,俾斯麦真是一语成谶。

    果然,由于奥国坚决反对,重建“三皇同盟”的计划也胎死腹中。俄国外长吉尔斯仍不死心,又建议双方政府用外交换文的方式,或者两国元首交换私函的方式来保证双方互不侵犯。但仍遭德国的拒绝。德英两国不寻常的眉来眼去以及德国拒绝续约使俄国感到恐慌,举目环视,俄国深感自身已在世界上陷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感到有必要对外交战略做重新调整。于是,开始把目光投向同样处于孤立困境中的法国。

    当时德国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不主张殖民扩张,英德之间没有殖民地的纠纷,两国关系比较亲近。英国也曾考虑同德国结盟,但被后者婉言拒绝。威廉二世上台后,一反俾斯麦时期的外交方针,改为雄心勃勃的“世界政策”。威廉二世的外交政策特点有三:一是在世界各地积极展开贸易竞争;二是在全球范围积极进行殖民地争夺;三是决心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控制海洋上的战略要点(这三者都是当年俾斯麦竭力反对的,他断言这将激化同欧洲各强国之间的矛盾而引发战争,在这样一场战争中,德国将被分裂成几块)。

    威廉二世实行的“世界政策”引起英国的恐慌,因为大英帝国的生存基础是对世界性贸易和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而维护世界性贸易和殖民地的基础是对世界海洋的绝对控制,即海上生命线的安全。控制海洋的前提是拥有一支绝对优势的海军。所以,世界贸易、海外殖民地、优势海军是大英帝国称雄世界的三块基石,德国所追求的三个目标恰恰对大英帝国的基础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德国对英国威胁首先表现在贸易上。19世纪末,德国工业发展速度已超过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由1870年的9.7%上升到1913年的12.6%,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英德双方对商品市场展开激烈争夺,这种贸易竞争从欧洲大陆一直扩展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凡是英国商船所到之处,便有德国商船尾随而来,面对德国贸易的强大竞争,大不列颠简直感到惊慌失措,以致英国著名的刊物《周末评论》的文章认为:“假如世界上一旦没有德国,则每一个英国人在第二天都可以变得更富一些。”

    在殖民地掠夺方面,从1884年至1914年的大战爆发时为止,德国总共才夺得290万平方公里,不及英国的十分之一。当威廉二世一改俾斯麦保守的“大陆政策”,开始追求海外地盘时,世界殖民主义宴席桌上只剩下点残羹剩肴。但德国人却决心已定,其首相皮洛振振有词:“德意志民族欣赏蔚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姗姗来迟的德国必然在殖民地扩张上变本加厉,这就注定要损害英、俄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利益。

    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首先进入非洲,强占多哥、喀麦隆以及西南非洲。接着又企图将东非的殖民地同西南部分连成一片。这样,德国打算建立一个从印度洋到大西洋的赤道殖民帝国的设想,与英国企图建立从开罗到开普敦的殖民帝国的计划发生冲撞。1886年,南非的德兰斯瓦共和国境内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金矿,贪婪的英国殖民者蜂拥而至,与当地的布尔人(荷兰移民的后裔)发生冲突。德国趁机支持布尔人对抗英国人,当时德国在德兰斯瓦投资已达3亿到5亿马克,并不顾英国的反对,修筑了一条从德兰斯瓦首府比勒陀利亚到印度洋岸边的洛伦索-马贵斯铁路。1895年,在英国驻开普敦殖民地总督塞亚尔·罗德斯策划下,英国的“南非金矿业公司”经理詹姆森率一支800人的队伍入侵德兰斯瓦,结果失败。德皇威廉二世给德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一个人的世界大战史·看倪乐雄重建烽烟现场简介 >一个人的世界大战史·看倪乐雄重建烽烟现场目录 > 第一章 欧洲这个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