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在新时代的天平上发现民族之“力”
”中“上下求索”,推动着历史前行。孙少平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渴望到外面“闯荡世界”。无论是漂泊的揽工汉还是正式的建筑工人,或者成为煤矿工人,孙少平都从不放弃;不屈服于命运,也不求人安排好工作,更不因晓霞牲牺而沮丧不已,以梦为马,满怀信心地设计着自己的人生,在他的身上,其实浓缩着我们民族数千年的奋斗史;《缱绻与决绝》以土地的变迁为背景,描述了世代农民在社会变革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欢欣,展现了农民永不气绥地播种着他们的希望与寄托,耕耘着梦想与现实之原生面相。
一是由忧患而来的济世精神。“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中华民族的多灾多难,孕育着无数屈原式的志士仁人,他们哀“民生多艰和国事衰颓”,每到关键时刻,总是以“兼济天下”的情怀,积极投身于其中,实现救国救民的愿望。如孟弗之等知识分子,面对着日本侵略所表现的爱国行为;张居正面对明朝末世,殚精竭虑,厉行改革,如整顿吏治、清查税关、丈量田亩等等,不计个人荣辱,试图力挽狂澜;童霜威面对世事衰颓和政治腐败,不堪良知与忧天下之“忧”,毅然决然地走向了人民。
一是以身许国的牺牲精神。面对着外族的侵略,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屈服,没有停止过反抗,自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有多少人把生命置之度外,血洒疆场?面对着侵略者的威逼利诱,杭嘉平、杭忆、杭汉等人坚定地选择反抗,以他们的满腔热血滋润着多难的土地;在和平年代,那些为了千家万户幸福的人,他们或则默默地坚守在冰天雪地的边防哨所,或则挺身于矛盾错综复杂的外交前线,或则为了民族的最高利益,终生以平凡的岗位为人生坐标,无悔地洒播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一是坚持正义、法律和良智,努力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精神。我们有过根深蒂固的“人治”传统,然而,在现代化途程中,中国在经历着由“人治”到“法治”的痛苦蝉蜕,特别是在当下的改革开放之时,当贪污、腐败、走私、贩毒严重地侵蚀着党和国家的肌体时,正是有李高成、杨诚这样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坦荡无私,与腐败分子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在亲情与正义之间,坚定地选择“为了老百姓,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才使中华民族越来越强大地厕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是辩证的启蒙和思考精神。在今天,面对着中国重新融入世界,中国人都开拓了视野,他们的心智和经验不再居于一隅,不但重新接续了“五四”的民主与科学之旗帜,而且还更深化了对人性的思考;不但重新检讨真理、正义在特殊年代的荒谬性及其危害,而且还绝不推诿,自省了应该担当的责任与可能避免的对策;不但重申了我们的道德底线和真善美在当今的必要性及其可能,而且弘扬了理想对于人类的伟大意义;不但强化了怀疑的合理性,而且真正地补益了不断丰富的实践哲学,等等。
这十大精神就是核心的民族之“力”,它们形成了民族灵魂的深层构质。一旦遭遇压力,它们就会以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并通过“人”聚焦成时代的主旋律。透过新时期三十年的长篇小说,我们一方面看到了它们深在的历史资源,如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曾带来明朝中兴的“万历新政”以及以战争的方式促进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清兵入关”等等;一方面更看到了它们深刻的现实基础:二十世纪的“积贫积弱”,使中国人只能别无选择地承受着时代大力的“压扁曲屈”,或者在“痼疾”中沉沦,或者担当着这些“精神”进行抗争,所以,这些小说通过对“文革”、抗美朝朝、黄泛区的难民图、改革开放、抗日战争、反腐败等等事件,在民族心史上深深地镌刻了这些“精神图像”。
时代毕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加入世贸、下岗与打工、台独、恐怖主义、地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