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大时代与小裁缝
未来的肇始。

    周成建的早年往事

    而更多的服装企业家,当时为了生活需要,也开始了创业生涯。此时,产业梯级转移已开始,生产线从韩国和台湾等地运过来,流行信息也开始进入国内,“三来一补”和三资成为经济敏感地带的特色。

    1982年,世代面海而居,朝夕倾听海潮的温州人如鱼得水,“每一寸土地都疯长着梦”。正如当时的流行歌曲所唱“小伙子二十刚呀刚出头,如金似玉的好年华,正赶上创业的好时光”。行将成年的周成建初中刚毕业,他没有继续学业,而是在家乡浙江青田县创办了青田服装纽扣厂。到全国各地推销产品时,周成建结识了一家外贸公司,并接下了20多万元的大额服装定单。欣喜万分的周成建回到家乡后,从当地信用社贷了款,从城市里买回面料,并立即召集周边100多名裁缝到自己的工厂工作。

    周成建和美特斯邦威属于这个时代造就的故事,这可以被当做中国30年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也可以归结入同一时代企业家的创业路径。

    尽管温州民营经济在最初的信息触角相对迟钝,但仅仅三年以后,人们开始对他们后发先至的精神感到诧异。短短三年之后,民企在温州的风生水起,这也间接创造了周成建这样的创业者,他们将温州视为福地。

    妙果寺服装批发市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作温州模式的起源和象征,在这里,众多最具典型色彩的温州个体工商户体验到了闯世界和创市场的快乐。而妙果寺称为服装集散地也并非偶然:改革初期,中国各地服装几乎仍由百货公司统调。精明的温州人创办最早的服装批发市场。这就是妙果寺服装批发市场的由来。

    进入服装行业的第一笔大生意就这样泡汤了,周成建背上了20多万元的债务。在上世纪80年代,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没钱还债,但当时我好像也没什么恐惧感似的,可能是因为还有手艺吧。”周成建回忆道。

    在妙果寺服装批发市场重新上路的岁月,他依然干劲冲天,他依然壮志凌云,不过,与18岁办厂时的匹夫之勇相比,他多了份深沉与机智,与生俱来的悟性与直觉,技高一筹的专业水平,烂熟于心的市场行情和实战经验,三者一拍即合,很快,他完成了最初原始积累。

    无论如何,周成建总算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状态。那种歪打正着的兴奋劲儿在此后若干年内都被他当作回应媒体的统一说辞。事实上,他和美特斯邦威的故事不可能如此简单。单就成长经历而言,在当代中国,这种富豪梦想的故事不胜枚举,只是,当仔细揣摩之后,总能在看似相同的境遇中捕捉到超越创业者自身的弦外之音。

    1986年初,第四届全国健美比赛在深圳举行。比基尼女孩在台上的竞技,遭到一通口诛笔伐。这是新中国历史,或许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中,首次出现如此情形,人们纷纷掩面不及,质问这几缕细细的布条究竟算什么服装?这像极了当时的改革现状,一些看似出位的现象其实并非洪水猛兽,对于服装业而言,比基尼的登台让中国的服装经历着一场纷争中的变革。

    当时的中国,在年少的周成建心里又是什么样子?

    文章为温州争取的空间是实质性的。在温州人的眼里,费孝通这篇文章的发表更被视作高层公开的支持。

    出生于1965年的周成建,他的童年记忆都保留在浙江丽水青田县一个名叫石坑岭的村子。家中兄弟姐妹6个,他排行老四。为了摆脱祖祖辈辈贫穷的命运,他从小就学会了裁缝手艺。打从孩提懂事时起,他就对服装情有独钟。与爱迪生5岁怀抱鸡蛋孵小鸡一样,10岁的他偷偷“解剖”缝纫机。除了天生的热爱,周成建今天对此的解释显然还有点狡黠:“当时农村只有泥匠、木匠、裁缝,这三门手艺可以学,我想布料摸起来总比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简介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目录 > 第一章 大时代与小裁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