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大时代与小裁缝
江等改革前沿阵地也遭遇到种种质疑,但只有温州被打上了资本主义、假冒伪劣的烙印。

    从“妙果寺”出发

    典型被树立起来了。一批企业家纷纷登上了《人民日报》。先有鲁冠球,并且是在头版,标题为“乡土奇葩——记农民企业家鲁冠球”。《人民日报》另一个头版给了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和个体户何咏梅,“赵紫阳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握住重庆市个体缝纫户何咏梅的手时,这位三十五岁的妇女不知说什么好,半天才说出三个字来:‘总理好’。”《人民日报》的表扬文章,其实还有这么一篇:《奋力拚搏,再创奇迹——记温州玻璃钢建材厂厂长滕增寿》。

    不必赘述那一段南北闯荡的艰辛。和别人一样,他吃尽了苦头。但周成建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是用整个身心去接受风雨人生的洗礼。除了象别人一样“劳其筋骨”抢干苦活脏活累活赚钱活外,他更调动所有感官,含辛茹苦地去搜集各类信息;了解各种技术、技巧;苦思冥想,琢磨生产高招、管理妙招、营销绝招……“苦心人,天不负”。几年的摸爬滚打,几年的钻研体验,他不但还清了十几万元债务,更长了才干,增了见识。

    变化同样印证着盛衰交错的生存法则,就好像该年民营企业所经历的震荡,前所未有。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动,使企业遭遇严峻挑战:资金吃紧,大路货饱和,原材料、能源涨价,税收和各种社会性开支增多……四面八方的冲击波,使得象苏南、温州这样的乡镇,民营企业发达地区,坠入谷底。

    “是致富楷模还是经济犯罪的渊薮?是闯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新路还是资本主义全面复辟?”带着疑问与不解,费孝通到了温州。

    “遁入妙果寺,为的是早日跳出妙果寺”,这就是邦威缔造者在“妙果寺”“修行”数年悟出的“妙果”。

    值得温州人关注的,应该是服装业的明显变化。

    日后,费孝通每每谈起这次“温州行”时,无不对所见所闻津津乐道。作为此行的成果,费孝通在《瞭望》上发表了一万五千字的《小商品大市场》一文为温州正名。文中激情澎湃地写道:“无论是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或其他群众创造的模式,评价的唯一标准应当是视其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这些模式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人类发展史上都旷古无师……”

    事实上,对于服装业的参与者们而言,今天风生水起的那些品牌,在进入公众视野之前经历了如此长久的蜕变。大体相同的故事迅速地在黑夜与白昼之间漫冉。

    在经历了一片从下至上的质疑声浪之后,原轻工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温州皮鞋列为重点整治对象。

    他听说温州的火爆氛围,于是只身前往闯荡,他唯一的手艺就是裁缝,一连串的碰壁之后,有个老板看中了他的手艺,答应收这个年轻人做个裁缝。于是,在当时温州最为红火的服装市场妙果寺,周成建晚上做服装,白天卖服装,一天劳动十几个小时,脏活、累活、重活一一干过。

    出生于浙江丽水青田县石坑岭村的周成建,将注定成为这些“不安分”因子中活脱脱的一个标本。在他的老家,当时全家的年收入不过几百块钱,每年种的粮食还不够一家人吃,那里是著名的石雕之乡。年轻的周成建曾做过泥瓦匠、木匠,后来学了裁缝,因为他觉得裁缝比较干净,不用干脏活。用他自己的话讲:“小时候书读得不好,为了谋生,就学了泥水匠和木匠的手艺,但因为‘不勤奋’,就被父亲送到城里的亲戚那里学做裁缝,学上后就爱上了。”

    很多关于温州的描写都将这个年份刻画的格调异常,对于温州日后的飞速发展而言,一切都以此为新的起点。毫无疑问,这是温州新世界的开启,也是当年渺茫如周成建这样的年轻人酝酿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简介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目录 > 第一章 大时代与小裁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