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章
已有30个,全世界有130多个。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一跃达到270个。预计到2000年,将增加到400个。届时世界人口的35%,约22亿人,将生活在10万人以上的城市。据有关报道,1980年世界上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为29个,北京在这些大城市中排名第七。排名第一的是纽约,第二是东京,墨西哥城排名第三。但北京的人口密度却已达到世界之最。

    北京,尤其是在老城区生活的人们,就像一群缺水缺氧的鱼。在这样高密度的空间里生存让人自小受到秩序的训练。但是北京的工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的生活起居不仅受自然的支配,还要受工业链条的支配。人们不可能静止不动,他需要上班,需要谋事,于是就得出行。随着首都经济的繁荣,人们的人均出行量也相应增加。据1983年在市区两个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进行的试点调查,平均每人每日出行数为2.22次,其中步行率占29.85%,乘车率(包括自行车、摩托车?占70.15%,平均每日乘车出行次数为1.5次。

    人出行便要使用道路面积。不管是步行,还是骑自行车、乘车,都要使用道路面积。出行的次数越多,占用道路面积越大;道路的空间就越小。从交通理论上讲,非社会化的交通因素越多,就越会引起交通混乱。但是,我们偏偏是非社会化交通形式占据着主要地位。使北京市民深感头疼的是乘车难问题。由于人多,便出现了道上车挤车,车上人挤人的局面,许多挤车故事和挤车文化应运而生。譬如有人形容车内拥挤时说:这是城市的垃圾车、是沙丁鱼罐头、把人挤成相片啦等等。而把人挤死的踩死的、车门夹人跌倒摔死者时有发生。人们视公共汽车如畏途,上一次车如闯一次关。力市里流动人日有200万之多,这些外来人大都乘公共汽车出行,因此,相当一部分市民便只好选择自行车的出行方式。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三个直辖市市民出行选择自行车与公交车的比例是:天津8:2(骑自行车者占8成);上海:6:4(坐公交车者占6成);北京5:5(各占一半)。由于我们发展公交政策存在缺陷,近年来,公共汽车行业出现严重萎缩,市民出行选择公交车的在急剧下降。天津已由8:2变为9.3:0.7(乘公交车者连1成也不到了);上海由6:4倒为4:6;北京是6.3:3.7(乘公交车的已减少到3.7)。

    这种比例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交通的自行车化。据1988年统计,北京有自行车730万辆(登记牌照车?。这730万辆自行车若一齐出动,以两米的间隔计算,就是1.46万公里,可以从北京排到莫斯科还有余。这种非社会化的交通形式发展的结果,将会使北京车满为患。即使马路修得再多,也很难使拥有730万辆自行车的北京市民们满意。

    由于北京经济的腾飞,还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更由于经济体制的改变,北京过早地迎来了滚滚而来的汽车浪潮。说它过早是因为它使人始料不及,还因为它的迅猛之势,使城市来不及给它以必要的道路准备、静态交通(停车场?准备。

    在这股汽车浪潮中,率先而出的是机关团体的自备车。既然公共汽车失去了信誉,为了保证单位的工作,就名正言顺地纷纷购置大轿车、面包车;而为领导同志购置的豪华卧车,则更显示汽车一族的耀眼。这些车从各个角落蜂拥而出,一齐驶向本来就小家子气的旧日道路,京城顿时就沸沸扬扬了。京城各界大腕如云。影视明星、歌坛明星、体育明星、政界名流,还有商业英雄、个体款爷,腰包一鼓,便纷纷开来蓝鸟、皇冠,更有宝马、奔驰,顶尖的主儿还能弄辆凯迪拉克玩玩。那加长的如半条舰船的车身远远开过来,更是汽车族的佼佼者。京城历来是各界明星斗富的舞台,五六十年代比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精神简介 >中国精神目录 > 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