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单刀赴会,理想难以支撑流行乐坛
们拥有一种重建的犀利的文化感,他们的语言可能很朴素,背后的感觉却很犀利。再一个方面就是感情的把握,他认为好的歌词不应该寻求人们感情的一致,只要把事情说清楚了,那么大家自然就能有同样的感受,比如《香格里拉》,人们看一眼就能找到自己心里的香格里拉。

    所以,这十几年来,陈哲一直在解决思想历练上的问题,希望自己能够从具体的问题中去发现普世性的问题,所以歌词需要从一个特别细致的画面或镜头入手,比如一座桥,但下面讲述的故事却要让大家觉得并不限于此,这个故事好像是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在你梦中的每个地方都能见到。这是陈哲希望追求的结果。

    创作《同一首歌》之时,其实陈哲已经开始了新的转向,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唱片制作人。如果要去溯源的话,流行音乐业者自己办唱片公司,就是从他开始的。

    早在1989年初,陈哲去了次香港。第二年,他在香港投资开了家音乐制作公司(CZ唱片公司)。这家公司后来在北京有一个办事机构,组织唱片的创作,然后再通过香港进行国内外的发行。他要让中国的音乐,在世界的唱片市场上唱响。

    他觉得,海外对内地歌坛了解得太少。他想成为一个制作人,自己出资来制作主题带,去展示中国。他做到了,花很多心血制作的唱片《黑月亮》后来在香港发行,那里面没有多少政治,但是提倡立体看中国。随后,该唱片在中国内地发行。

    他天生不是一个安静的人,做企划、找歌手、出唱片……这段经历,让陈哲见识到了什么叫“速度比觉悟快”。

    之前,他还忙着张罗另外一件事。世界人口达到50亿,他和一个世界性的组织合作,在首都体育馆办了一场大型演出。那场演出收了很多歌,做成了卡带。卡带的封面是陈哲设计的,是一幅平面画,画上有两个眼睛,眼球上有一个人,就是陈哲自己。他把自己藏在其中,看看这个有着50亿张面孔的世界。

    90年代中期,网络浪潮开始进入中国。一批“海归”创办了中国第一批网络公司,网站渐渐被人们所熟知。陈哲是国内最早学会上网的人之一,他在北京开了第一个音乐网站,很多年轻的词曲作家围着他的那间小屋跑。

    那时圈子里的人都喜欢这么来形容陈哲,说他是在“单刀赴会”,一杆枪走天下。陈哲没辙儿啊,他也希望有人能帮上他。

    他原本打算培养一批小年轻,希望他们最起码扛起机器、拿起相机就能拍摄,可他却很失望地发现,这些小孩都是闻着创意而来,提着算盘走,一遇到不高兴的事就算钱走人。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关怀,似乎在那个时代,具备这种品质的人迅速地消失了一样。

    1996年,陈哲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公司。他不承认这是失败,只说是兴趣转移。说实在的,即使兴趣不转移,他能不能撑下去也值得怀疑。当时的流行乐坛,已经不是靠理想能支撑的了。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界。早在80年代末,大批港台歌星的盒带正式被引进,王杰、童安格、姜育恒、张雨生、千百惠、小虎队、红唇族、谭咏麟、梅艳芳等港台歌星风靡一时。90年代中期,大批的外国电影被引进,施瓦辛格的、汤姆·汉克斯的、《廊桥遗梦》开始为中国观众所熟知,韩国乐队的专辑成为首张进入中国音乐市场的韩国唱片,“韩流”初现……90年代初期出道的内地歌手渐渐脱离了沉寂,开始崭露头角,并撑起了内地流行音乐的一片天。

    中国的流行音乐似乎走入了发展的佳境,而这时,陈哲却选择了离开日益喧嚣的流行乐坛,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他要再一次改变自己的方向和身份。

    他觉得自己一直是一个很平民化的人。谁不喜欢显耀、富贵、被人羡慕?这是人类的本性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简介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目录 > 单刀赴会,理想难以支撑流行乐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