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赴会,理想难以支撑流行乐坛
1990年,中央电视台组织创作了一批迎亚运会的歌曲,由陈哲作词、孟卫东作曲的《同一首歌》被选用在开幕式前播出。但播出后反响平平,歌曲并未火暴。后来,毛阿敏拍了《同一首歌》的MtV。这部MtV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那之后,《同一首歌》红遍大江南北,成为经典曲目。
提到这首歌的创作,陈哲说,自己那时总觉得不满足,而这代表了很多人的感觉。创作《让世界充满爱》时存在的疑问还没解决。他需要寻找到一个答案,他需要去思考。他一直在写一个母题的稿子,叫《共有家园》,这算是为《同一首歌》奠定的基础。
当时央视的导演陈临春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陈哲。那段时间,陈哲正在香港。陈临春和他说了这事后,陈哲想了想,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写。但是交稿的时间很紧,而且要求越快越好。
陈哲这么爽快地接下这活儿,其实有他自己的深层思考。简单而言,就是他有话要说。中央电视台要做一个亚运会开场的旋律,但这旋律并不一定和亚运会那么直接相关,这正是陈哲喜欢的。他不喜欢太具象的主题,他希望去创作形式下的东西,以另一种意向来解决表述问题。
陈哲先用两天时间,找来自己之前创作的稿件,组织了三篇,第三天的时候传真过去交稿了。之后他又连发了三篇,三个不一样的版本。他对中央电视台的人说:你们把我这三个稿子表达的意境组合一下,凝结起来。
随后他还应导演的要求,推荐过几个作曲家。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陈哲也没接到什么通知,说稿子用了没。当时忙于公司事务的他,或许根本都没意识到一年之后,这首曲子将在全中国流传开来。
直到1994年,一位朋友到陈哲在北京的工作室找他帮忙拷贝一个片子,从CD拷成卡带。陈哲无意中听到了一首歌,感觉好熟悉。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同一首歌》。他一问,这首歌是孟卫东作的曲。陈哲之前和他虽然认识,但对他的作品没有太深印象。但这首歌的感觉,陈哲很喜欢,不张扬,所有的情愫都拿捏得很到位,也很顺畅。
说到唱这首歌的人,陈哲觉得毛阿敏演绎得最好,气定神闲,一丝不苟,处理得都很到位。
从那之后,陈哲走到一个地方,发现人人都会用这首歌来介绍他,就像是他的一张名片。
陈哲说,其实那首歌是他自己80年代后期的一种情怀,他希望能把自己的个人历程,不管愉快不愉快的,都凝结为对未来的憧憬,而不是沉浸在过去。
《同一首歌》渐渐地变成了大型集会上凝聚大家思想感情、表达共同心声时常用的歌,后来还出了很多版本和MtV。陈哲的朋友曾经邀请他去唱卡拉OK,发现点播率最高的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和《同一首歌》。陈哲说:“如果一首歌能够被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阶层接受,那人文性就达到了。没有人文的东西,这个世界就很糟糕,我的创作里比较强调这一点。”
从1986年的《让世界充满爱》一直到1990年的《同一首歌》,这是陈哲主要的创作期。很多人把《同一首歌》看做他作词的巅峰作品。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那时自己的颠峰期还没到来,因为相较于他后来10年尤其是进山之后的创作,这些作品缺少饱和度。他自认为现在的创作更舒展、更尖锐、更漂亮了,就像是拨弦弹吉他时,奏出来的饱满的音律。
对于好歌词,陈哲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他觉得自己那时的歌词知识感比较强,但缺少文化感,后者比前者要淳厚得多,知识分子有些矫情,文化则不然,文化很尖锐,很丰满。歌词要能这样,就很出彩。另外一点就是用词用语上还有点毛病,他觉得那时的自己有些小资,虽然中国觉醒的一大批人都是小资,但小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