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制中官僚办学与董事会主张难以融合的诸多弊端和盘托出,为罗家伦的顺利入主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也为日后罗家伦强力促成清华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做了先期铺垫。
1928年11月2日,新任校长罗家伦主持教授会,叶企孙再次当选评议员。之后,罗家伦又聘叶企孙为奖学金委员会委员、招考委员会委员、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等等,叶企孙在清华园的声望日隆,渐渐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领军人物。
罗家伦对清华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其任内使学校成功地摆脱了外交部的辖制,使其进入教育部序列,并且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尽管清华人对这个少将校长不以为然,但国民政府却频频给以眷顾。于是,1929年6月12日,教育部呈行政院批准,正式颁布《国立清华大学组织规程》,规定清华大学设立文、理、法3院共15个系。陈寅恪曾这样评价罗家伦:“志希(罗家伦字)在清华,把清华正式地建成为一座国内大学,公德是很高的。”
1929年7月6日,叶企孙被教授会、评议会推荐任命为清华大学理学院首任院长兼物理系主任,时年31岁。
这是水木清华黄金时代的开始。
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一下子点明了大学办学的奥秘,唯有一流的师资,才能教育出一流的人才。此可谓高校办学的独门秘笈。在清华建校史上,以招徕人才引进师资而成为佳话美谈的无出叶企孙其右者。
实际上,早在东南大学,从接到清华学校聘书的那一刻起,叶企孙就已开始为清华物色人才了。赵忠尧就是他发现的人才之一。
赵忠尧个子不高,圆圆脸,皮肤白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总是笑意盈盈,在温良和善的波光中间闪动着睿智的光芒。他原是学化学的,叶企孙被东南大学聘为副教授时,他刚刚大学毕业,在东南大学当助教。或许是同为年轻人的关系,他们和另一个助教施汝为经常以单身汉的生活方式打发教书之外的闲暇时光。相处久了,相互看得清爽,因此,当叶企孙接到清华学校的聘书,动员二人北上时,赵忠尧和施汝为毫不犹豫地跟随叶企孙而来。
赵忠尧跟随叶企孙来到清华园,从此,精彩的人生在他的面前呈现。1927年,赵忠尧接受叶企孙建议去美国专攻核物理研究。或许这一切都由一连串的巧合和偶然组成,在送第一期学生施士元去法国居里夫人研究室深造的时候,叶企孙曾托付他为清华同时也为中国购买过放射源——镭。笔者曾使用过“第一克镭”这样的字样,实际上,施士元买的并不是1克镭,而是0.5克镭。笔者之所以那样称之,盖因有这样一篇文章——《居里夫人和一克镭》,文中曾有这样一段话——记者问居里夫人:“若是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任你挑选,你最愿意要什么?”
居里夫人柔和地回答:
“我需要1克镭,以便继续我的研究。但是,我买不起,镭的价格太高了。”
谁都知道,镭是居里夫人发现的,然而,她又放弃了镭的专利。正因为她放弃专利,才导致了她的困窘和买不起镭。
由此可见,镭是当时世界上多么贵重又多么稀有的一种研究材料!
然而,卓有远见的叶企孙却派清华学子远涉重洋,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捷足先登拥有了中国的“第一克镭”,以此迎接学成归来亟须研究材料的赵忠尧——
1932年初,我应企孙先生之聘重返清华时,看到企孙先生于1929年创建的清华大学理学院和理科研究所,此时已呈现中国科学事业的曙光,各系教授正继续他们在国外曾从事过的课题和研究,并带了研究生。物理系更有成就,已建成7个实验室,有修理和制造仪器所必需的金工、木工场,还有从德国聘来和自己培养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