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节
思动,所以他们的精力都很充足,思想也很周到,行动也很有计划,但是到后来动久而不能静,有许多人只知道动而不知道读书,于是乎其动乃成为盲动。

    第三,最初动的学生,是抱着一种牺牲精神,不是为着出风头来做这些活动的。因为最初几个人声名较大,大家知道的多了,于是乎有许多人以为这是成名的捷径,乃是出风头的最好方法,于是个个想起来动,结果必至于一败涂地。

    第四,政治力量的掺入。“五四运动”的时候,可以说是没有一个人是有政治色彩或是有政治目的而在活动的。当时只是纯粹的青年血气冲动。到了后来,各种政治的成分都参加进去了,所以往往起内部的破裂,于是学生行动也就不能一致……(《百年国士》1卷《蔡元培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71页)

    或许是基于清华园内部制订的严格纪律,抑或是诸多学者教授对学生运动达成了共识,清华园终于没有像北京大学或其他高校那样成为学潮圣地。学校仍然强调学习纪律,管理依然严格,违规犯纪或成绩不良照样会被开除,在局势动荡不安学潮汹涌不断的年代,清华园内已然一派安静的学习氛围,而且这样的环境一直保持了整个“第三时期”,这不能不让人拍案称奇!

    犹如冬天里出了个小阳春,清华园里由于拥有了这个“第三时期”,才显得与众不同。而这个时期培养的人才在近半个世纪后的横空出世,又给我们出了一个巨大的题目:该怎样评价当年科学救国的丰功伟绩?

    大量的材料和资料显示,叶企孙不仅同情革命,而且还保护过许多进步青年。我们或许可以从另一方面寻找出他的真正动机。

    钱伟长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七级毕业生,他是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之侄。入学考试时,历史和国文以满分为全校师生瞩目,陈寅恪先生就说:从中国史的根底看,钱伟长在中国史上很有前途。但钱伟长却要求进物理系。他受室友兼乡友何凤元、殷大钧影响,这两个人是物理系学生,又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经常向他介绍物理系的情况,特别是介绍大名鼎鼎的叶企孙先生和吴有训先生,说他们都是具有国际学术地位的师长,因此给钱伟长以深深的吸引。另外的深层原因是,钱伟长是1931年9月16日来到清华的,3天后,就得知了“九一八”日军占领东三省的消息。以钱伟长在国学方面的资质,以叔父钱穆对他的期望,他原本要读历史或文学的。考试后,陈寅恪先生和杨树达先生都对他期许甚高,杨树达先生逢人便说,中文系进来一个少见的高才生,除了英语稍差一些外,中文可以和外语系的钱钟书相比。然而,钱伟长当时满脑袋都是火光熊熊的国恨家仇场面,那些柔软湿润的文学已如江南轻飏的柳絮缺少力度。他那时想的是“学文史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便下了弃文学工学理的决心:“清华那时还只有初设的土木系,在殷大钧等的影响下就决心要进物理系,当时并不晓得有原子能,只大概知道物理系是制造飞机、大炮、坦克等武器装备的基础。”

    但是,钱伟长的愿望却在吴有训那里受到了阻击:“吴教授好像很有成见,说物理系每年只收几个学生,都要有较好的数学物理基础,还说我的数理化和英文考得不好,如果你要进物理系,新生将有四五十人都可以进物理系,这是绝对行不通的。”

    没有办法,钱伟长只得找一些年长的同学求助,让他们想想办法,看能不能通过疏通来达成心愿。

    这时大家把目光锁定在叶企孙先生身上。

    之所以这样选择,钱伟长说:“殷大钧建议,由他约同物理系三年级同学赵九章、王竹溪以及何凤元一起向叶企孙求援。殷大钧他们认为,叶老师平常和年青同学关系很好,在五四运动以后十几年的动乱中,他热爱祖国,同情和支持青年同学的爱国活动,他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简介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目录 > 第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