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节
,各系学生,一律实施通才教育,第二年起进入专业领域。

    梅贻琦在解释这一课程安排时说:

    清华大学学程为期四年,其第一年专用于文字工具之预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普通训练,其目的在使学生勿囿于一途,而得旁涉他门,以见知识之为物,原系综合连贯的,吾人虽强划分,然其在理想上相关连相辅助之处,凡曾受大学教育者不可不知也。学生第二年以后,得选定专修学系,以从事专门之研究,然各系规定课程,多不取严格的限制,在每专系必修课程之外,多予学生时间,使与教授商酌,得因其性之所近,业之所涉,以旁习他系之科目,盖求学面贵乎专精,然而狭隘之弊与宽泛同,故不可不防。(《清华周刊》,第426期,1927年12月23日,第667-670页)

    梅贻琦任教务长之后,筹建物理系的担子自然就落在了叶企孙身上。

    物理系此时共开21种课目,包括高中物理学(不计学分)和大学部的普通物理学、力学、电磁学、光学、理论物理学大纲、热力学、微子运动的物质论、力学声学热学分子物理实验、电振动及电波、物理学史、中学物理之教材、电动学、电子论、相对论、近代物理、近代物理实验、物理仪器制造、物理问题讨论、特别实验问题、理论物理学自习、特别理论问题。这些课程山一般压在叶企孙身上,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必须在教室和实验室工作十多个小时才能完成当日的工作量。

    开办之初,物理系仅有两个教授、一个讲师和两个助教。梅贻琦任教务长之后,系里的教授仅叶企孙一人而已。而一些课讲师和助教上起来有些勉为其难,于是,大量的课程便压在了叶企孙身上。回忆这段初创时期,第一届毕业生施士元先生说:

    旧中国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凝聚着叶先生的心血,这个系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1925年秋,我进入清华物理系时,物理系刚建立起来。当时,物理系是在清华园中的大礼堂西南几十米处的科学馆里。科学馆墙上爬山虎,叶色青葱,有几处露出红砖青瓦。二楼有几间办公室,叶先生的系主任办公室是在东边,我第一次见到叶先生时,他正好坐在一张转椅上。他道貌安详,一望而知是一位忠厚长者。我本来在化学系想转到物理系来。他看了我,知道我早已做完了一年级物理的习题。他莞尔点头,这样,我就进了物理系。当时系中有教授一人,助教三人,讲师一人,工友一人,教职工学生正好十人。助教是赵忠尧、施汝为、何增禄,讲师是郑衍芬。

    叶先生亲自上课。他担任的课与学生同步升级。我在一年级,他教一年级的普通物理。我升到二年级,他教二年级的电磁学。我升到三年级,他教三年级的光学。我升到四年级,他带我的毕业论文。他给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证明空间量子化的实验。当时用的教材是美国大学里的通用教材。叶先生教课很认真。遇到难度较大的地方,他进行重点解释,有时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他有点口吃,但这不影响他的教学效果。他强调多做练习题,书上习题有答案时,学生可以自己校核。我们做练习题一般都是独立进行,没有教师辅导,即便遇到难题,苦思长久不得其解,但当求得其解时,恍然大悟,理解就更为深入……(施士元《叶企孙先生二三事》,见《一代师表叶企孙》,第57-58页)

    事过累年,沧海桑田。已进入暮年的施士元先生在回忆受教叶师门下的往昔情景时,仍激动不已。多少年过去了,那苍绿的青黛间偶露细节的科学馆,那些响彻着叶师上海口音的一间间教室和实验室,那些被叶师沉静目光注视过的大学生活,还有年轻的叶师青涩的爱情故事等等,都被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珍藏起来。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受叶师的指引,施士元远赴法国进了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并获得博士学位。留学期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简介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目录 > 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