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辩。略谓吴君所言多有误会,如近顷校务会议否决研究院议案,并非我操纵其间。梁任公招我往谈,赵元任招我共议,我并未游说梁,也未命令赵也。近顷流言者孔多,如此类者,不一而足,我心甚苦。此与我之道德名誉有关,往彼流言者,速将确实证据来源指出;否则,我不甘休。我来清华,提倡俭朴,以教育与平民接近,今所志不行,局势如此,去之亦无所顾惜。但污我令名,则所不能受云云。张君言时,以足击地,颇极激昂慷慨之意。宓亦为之肃然动容。
时已十二时一刻,即散会。既出,宓复与全绍文君立月下谈片时。知张仲述曾于本日下午招全君往谈,并向全君刺探宓之意见及举动云云。
寝后,久不成寐。念宓初无与人为仇之意,惟此次倒张运动,竟以研究院事件及宓辞职,用为导火线,作为张氏大罪状之一,则宓所不及料,而亦无术洗清者也。平心而论,张君仲述实有胜过诸人之处,允称清华办事惟一人才。但其对宓亦无诚意,往事封殖兼并,不免自私,又学问匪深,疑忌贤明绩学之士,实其所短。宓本无推倒张氏之意,且亦不愿见校中有此风波。然自去年到此以来,局势所驱,事情所职,宓之卷入与张为敌之党,实亦不得不然者也。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宓庸碌,愧未能。直至此时,则更不能完全置身事外,而不与敌张氏者敷衍。语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盖若出身任事,卷入政治,则局势复杂,不能完全独立自主。其结果,不得不负结党之名,亦不得不为违心之事。近一年中,在清华办事,所得之经验,殆如此而已。
世上果有吴宓者,吵架中,见对方激昂慷慨,还心生恻隐之心“为之肃然动容”,事后则懊恼不已,并且在日记中客观地评价对方“实有胜过诸人之处,允称清华办事惟一人才”,且能检点自己的错处。君子哉,吴宓也。但吴宓不是圣人,仅就见辱便拍案而起来判断,他的确是那种点火就着的性情中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政治上很不成熟”。
吴宓和张彭春的这次公开对决在客观上帮了曹云祥的忙。曹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找张谈话了。他以校长的身份批评他心胸狭窄,难以和众。说这些话的时候,他还颇有怒其不争的意思,他说本来我是想把校长的位子交给你的,谁知你这样不容人!别人也就罢了,吴宓是全清华公认的正直无私之人,你何故设局挤对他?你连吴宓都团结不了,你能容得谁……张彭春连叫冤枉,向校长辩解若干,说自己所做诸事,也完全是为清华未来,推行改革,不是约定好由我唱黑脸吗?如今恶人我当了,人我得罪了,校长我也不继任了,这还不行吗?见校长仍冷眼相对,又补充了一句:教务主任我也不当了,我下去当教授去,行不行?
张彭春就打了辞职报告,但却泥牛入海。
张彭春催问校长何意,曹云祥冷冷地说,你给董事会去说吧!
吴宓真正知道校长心机是在第二天午宴上。
在六部口香满园酒馆,酒后的曹云祥不无得意地宣布了去张的决定。这次吴宓没有喝酒,因此他特别清醒。他看到了觥筹交错间平时难以捕捉的真相。吴宓没有感到快乐。相反,他在日记里记下了“兔死狐悲”这样的感言。
回去找到叶企孙,把这两天的事情过了一遍电影,在回放中,他们发现了诸多忽略的细节。“我们被人利用了”,或者说“被人耍了”,这样的想法在回放中不断闪现出来。究竟是谁耍了谁?是庄泽宣?是王祖廉?是曹霖生?是陈达?还是张彭春……想来想去,似乎都是套中人,而胜利者似乎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曹云祥。
至此,二人始觉如梦方醒。
因是多事之秋又更著风和雨,当1926年到来的时候,清华人多数竟浑然不觉。曹公从去岁秋天发动去张之役,经过三个多月的纵横捭阖,终于将张彭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