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回了天津老家,据说他在南开大学当起了教授。这是个跨年度的战事。到了来年春天,刚感觉筋疲力尽的人们又陡然获得了一个消息:学生们要闹事了!
张彭春走的时候,留给清华人,特别是那些青年学生们一个殉道者的背影。据说他曾召来学生若干,痛陈学校腐败内幕,详述清华人负他、校长害他之内幕,说到动情处,不禁声泪俱下。一个为清华改革牺牲者之形象在学生们中间以传说的形式流布开来,经过学生们的二度创作,大家似乎都看到了踏雪而去的张彭春头上顶着若隐若现的“毫光”。那么,是谁造成了这幕悲剧?按照张彭春的临别赠言,学生们开出了一个恶人名单:其中(一)元凶三人,王祖廉、庄泽宣、徐然;(二)次凶五人,全绍文、曹霖生、虞振镰、陈达、蔡正;(三)陪凶三人,张歆海、钱端升、吴宓。
吴宓以陪凶罪名列其中,而叶企孙则幸免。
1926年2月5日晚上,清华学生召开拥张大会,公布了恶人名单,彰显张之功绩。会后,同学们纷纷围住校长住宅,并迫使其同意学生们的3个条件:一、迎张彭春回清华;二、辞退王祖廉、庄泽宣、徐然三人;三、改革学校,裁员减政。曹云祥惊恐下悉数答应。当夜,学生从校长处回后又到去张派教师住宅闹事,依次将王、庄、徐及曹霖生住宅包围,呼口号,骂其名,要求他们辞职,竟至凌晨。
第二天,北平城中各媒体便登载了清华园中闹学潮的新闻,有报纸称张彭春去职事件是改革派“出师未捷身先去,长使英雄泪沾襟”云云,一时对清华的讥讽恶评之声顿起。社会舆论既然把张彭春描绘成悲情故事中的主角,那就一定有其对立面,于是,那些曾被张仇恨过的人一律被刷上白鼻子以丑类的身份出现在媒体上。
这是曹云祥始料未及的。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没想到张走的时候也给他来了个拖刀计,虽是无形刀,却刀刀见血,手法娴熟。曹有些招架不住了,不得不丢卒保车,使王祖廉、徐然去职,免去庄泽宣专门科主任等等,并不得不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将校长继任之风波告诉大家,当然,不免检讨内省一番,但要害处,自然不与外人道。
谁知学生风波刚息,另一场风波又起。
张彭春虽然走了,但却给清华人留下一道沉甸甸的思考题。尽管张氏个人有诸多毛病,但随着他的离去,那些毛病的分量却像脱水的物体,顿时轻盈飘飞,而那些他曾经思考过的问题却因失去了毛皮而显得沉重,一下子赤裸在公众的视野里,于是清华园内部的改造运动开始了。
学生们曾经集会游行,提出过除去张问题之外的诸多问题,比如公布经费及公开账目,减去冗员,“精兵简政”,反对少数行政寡头治校、欢迎教授治校等等,使清华园内民主和自由的空气陡然高涨了许多,由于这一切都是在去张之后以反弹的形式出现的,加上国内形势正值动荡不安,不是奉系军队开进北平,就是南方诸省战火频燃,谁也无暇顾及清华园内这场自下而上的变革运动,以往左右逢源的曹云祥,因为缺少权力支持和政治依靠,变得举止无措,一筹莫展。
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这一次是他和梅贻琦的交锋。
在去张活动普遍展开的时候,曹云祥的眼睛始终也没离开过梅贻琦。然而,不管这一厢的战争多么激烈,但见张彭春往来冲突,杀声震天,有时甚至是单骑陷阵,也没见梅贻琦以盟友的姿态出现过。他一直按兵不动。尽管曹云祥的眼线多多,即使全程监控,也难觅蛛丝马迹。这样情况令人费解,也最惹指挥者心烦意乱。但事情却真以曹云祥不解的方式进展着,使曹陷入无物之阵,他虽然知道对手真实地存在着,却看不到对手究竟在干什么。
然而,当张彭春消失在清华人的视野外之后,梅贻琦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