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功课,校方派教师巡视督察,解答学生们的疑难问题,这是一般教师最不乐意于承担的额外负担,而梅先生年复一年地在轮值的夜晚里,踏遍这些自修室的外廊,耐心地辅导学生,为其他教师节省了大量的备课时间……”梅贻琦在清华园里的好名声,是从他踏入校门的那一天就开始累积的,日久天长,从那些陈年往事中流溢出来的美好汁液已经凝聚成了琥珀一般的固体,在清华园里,梅贻琦已成为一道人格魅力的风景。而这样的口碑,即使是一些名人如梁启超也难与之匹敌的。有句话叫“不与君子争名”,守着梅贻琦这样一个君子,你要与他争夺名声,乃是断然争不过的。我们从他担任过的各样职务上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926年之前,他被选为清华学生创办的校外成府贫民小学董事,担任过校童子军第一团团长兼参决处秘书、教员学术研究会书记、校社会服务团团长、校售品所总经理、社会服务委员会委员、高等科英文文学辩论会裁判、西文部编订课程委员会委员、校科学会顾问、《清华学报》国文编辑、童子军名誉军长、大一课程工业部主席、改革学校调查委员会委员、校庆纪念讨论委员会委员、《清华周刊》特载栏编辑、华籍教员大学会召集组主任、中国科学教员促进研究会管理书记、德育委员会委员、大学委员会委员、大学校务会委员、新校务会议教员代表、课程委员会委员、大学教育方针委员会委员、校改组委员会委员等等。这些职务权限琐碎细小到从孩子王到柴米油盐乃至引车贩夫,从师生利益到公益事业,从院校建设到学术研究等等,梅贻琦几乎无处不在。有些琐事别人不为他为,有些亏事别人不干他干,他的屈伸俯仰没有刻意而为的痕迹,一切都是那样水到渠成自然贴切。以清华园那样的环境,该是峰峦叠嶂乔木深郁,生长出梅贻琦这样的倚天大树,按说应是长校人曹云祥的慰藉,殊不知,事情的发展却偏偏不是这样。
初到清华园,在曹云祥事先设计的人际关系图纸上,是应该有梅贻琦的位置的。他早知梅的慧名,而且依照他的习惯,他也想在教员队伍中寻找一位德高望重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作为他的权力坐标上一个可资掌控又可相援的支点。曹云祥是一个新学旧学、西学国学混杂并用的人,他在美国熟知自由和民主为何物,但在国内,他又熟知中国国情,即使是一个教学单位,他也使用权力场上的古老套路。而民主和自由,却在他的权力推进过程中,忘得一干二净。但是,与梅贻琦的几番接触后,曹却发现,盛名之下的梅贻琦,实在是一个点拨不透的人。
梅贻琦个子高高,长长脸,宽阔的额头,鼻子上架着一副宽边眼镜,因为度数太高,使人很难看清镜片后的眼睛。曹云祥和他独处的时候,因为看得久了,总觉得梅贻琦被云雾一样的东西缭绕着,模糊而柔和,有时干脆就隐入其中,是一团雾了。人总是有缺陷的,或者总是有欲望的,最起码得知道他心有所图,有所希冀,这样曹云祥就把握了。而为了洞悉梅的内心,他故意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就是说,完全和公共场合判若两人,就像今日官场上人物,在私下里突然与交谈的人说些落后话、牢骚话,这样使人感觉距离蓦然拉近,于是就能使对方说出推心置腹的话。
但是,这一切,在木讷而少言的梅贻琦面前,却起不了作用。和他谈教学,谈学校建设,他都能口若悬河,一套一套的,但曹云祥对这个不感兴趣。在校务会上,这样的议题已谈得够多的了,而在私下里,他要谈的是私人话题,潜台词就是要弄明白梅贻琦的心思归属,能不能上得自家的船板。几番投石问路之后,梅贻琦不是答非所问,就是言辞闪烁,根本不往正题上靠拢。
起初,曹云祥以为这是一般学人的通病,只埋头读书学问,不去看政治经济,既然梅是木头,他也就不再对牛弹琴,反正在清华园里,机巧聪明的教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