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概和中国人有与生俱来的亲缘关系。
美国科学院院报和美国光学学会学报争相发表了叶企孙他们的论文,盛赞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国际科学界很快表态,认为叶企孙们的测定是当时最精确的h值。
叶企孙的名字被铭刻在现代世界自然科学史上,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大洋彼岸为祖国获得荣誉的人。
直到1935年,a.on在自己的著作中还称赞叶氏的测试“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的最为可靠的测定”。
正是由于这一数值的精确,在正处于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16年之内,无人再敢问津。
1922年,叶企孙又把他的触角伸向了磁学研究,他在高压物理学家p.w.bridgman(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实验室中研究液体静压对磁导率的影响。在这个研究中,叶企孙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大胆地采用了系统的研究,得到磁感应强度变化百分比与压强、磁场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另外,他还认为前人在实验室中考虑不周是没有得出明确结论的又一原因,他认为,要获得正确的结果,必须使样品彻底退磁,前人所述“反常效应”实际上是退磁不完全造成的。叶企孙还对高压磁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结论与实验结果相符。这项研究由叶企孙独立进行,是高压磁学的重要进展,因此他的这篇《流体静压对铁、钴、镍磁导率的影响》的博士论文再一次受到了世人的瞩目,成为欧美科学家争相议论的焦点。他的导师p.w.bridgman教授也在他1931年所著的peinberger先生用类似装置对一系列铁镍合金作了类似测量。”可见,叶企孙的研究已经影响到了欧美物理学界。
但是,叶企孙最重要的影响还是给了中国留学生以极大的信心。他的成功使中国科学会驻美分社的会员看到了科学救国的曙光。这一年,叶企孙和会员们又重新制定了驻美分社的有关章程,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在叶企孙的影响下,中国留学生在大洋彼岸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科研高潮。
实际上,叶企孙并不是第一个选择物理专业的。在他之前,有留美生李跃邦、颜任光、饶毓泰,在他之后又有吴有训、周培源等等。他们都用自己的优秀证明了自己无愧于那个时代。
吴有训几乎是循着师哥叶企孙的脚印来到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从那时起,他们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之后虽经半世风雨,却能始终不渝。
1923年底开始,吴有训与自己的导师康普顿着手检验“康普顿效应”。在此之前,“康普顿效应”一直是康普顿教授的心病。在调入芝加哥大学之前,康普顿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作x射线的散射研究时,发现被散射的x射线中多出一种频率比入射x射线频率低的成分。到了芝大后,他把这一现象定名为“康普顿效应”,并用光量子学说加以解释,认为是x射线光子与电子相碰撞,运用粒子间碰撞遵守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原理来阐述x射线频率的改变,但他的理论却受到了阻击。
康普顿的实验仅用了碳这一元素进行散射实验,而有人再重复这一实验时,却得不到相同的结果。这个人就是曾为居里夫人助手的杜安尼。这位x射线权威在哈佛大学做了相同的实验,结果却让康普顿沮丧。不仅如此,杜安尼又做了一项新实验,竟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因此他提出了“三次辐射”的假设,从而使“康普顿效应”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康普顿本人亲自去杜安尼的实验室察访,也没有看出对方的实验有什么漏洞,只得抽身而退。
显然,“康普顿效应”受到了严重挑战。
就在这时,吴有训加入到支持“康普顿效应”的行列中。他决定对“康普顿效应”进行精密测量。在导师的指导下,他选用7种不同的材料做实验,结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