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节
做人,用自己的学问挣口饭吃。于是叶景沄就选择了教书这条路。

    叶景沄现在把目光聚焦到三儿子鸿眷身上,实际上也是把几代人的期望寄托在他身上。

    他对三儿子的启蒙先从背诵古诗开始。《唐诗三百首》背得差不多后,开始习写、和《千家文》。叶鸿眷每天闻鸡而起,在晓风残月里吟诵一通古诗,然后再挥臂磨墨,在如豆灯火下默写昨天的作业。作业自然是父亲在书上圈点好的,他要求鸿眷不仅要会背诵,还要会写,更要知道其中意蕴。白天,父亲因在学堂教课或忙于公务,无暇顾及儿子,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为鸿眷补课,有时回来很晚了,洋泾浜桥上的更声已经传过来了,父亲仍会叫醒睡着的儿子。一般人家的孩子7岁始去读书,而叶鸿眷6岁之前已经粗通文墨了。6岁之后,父亲又开始让他读和《孟子》,每天背诵默写3行以上,后来加至10行以上,六万余字最后背得滚瓜烂熟。之后,父亲又让读《大学》、《中庸》、等等,虽不能全部背诵,凡父亲圈点文章,鸿眷竟能一一诵出。天资聪慧的鸿眷给叶家带来了莫大的欣慰,只要有全家聚会的时候,叶景沄总会让三儿子挑战大哥、二哥,或背诗词,或背诵古文,不消说二哥背不过他,就是大哥也渐渐不是对手。每每此时,叶景沄就会哈哈大笑,笑声像蛱蝶一样从宅院里飞出来。

    从6岁起,父亲就让鸿眷习字,这是和背诵诗文并行的一道教育。先学执笔,悬腕,然后学习研墨。用清水注入砚间,将墨在砚中磨擦,姿势要端正,用力要均匀,手腕要灵动,更重要的是要心平气和。研墨就像佛家参拜的仪式,有庄严的神圣感。倘若你心浮气躁,通过这个仪式,心绪就会慢慢平复,棱角突兀的性情就会被一点点打磨,消蚀在水墨人生里。再是临帖,先是颜柳大楷,再练晋唐行书。古老的汉字经过书法大家的圣手,会传达出丰富的人文信息,甚至包含着书者的人生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的汁液会在书写的过程中渐渐滋养着身心,在血液里结晶沉淀。只要有闲暇,叶景沄还会带着鸿眷去张园或别的地方听演说。

    1902年,上海南京路泥城桥福源里挂起了“中国教育会”的牌子,发起人是蔡元培、章太炎、叶瀚等。蔡元培、章太炎都是叶景沄敬重的学者,叶瀚还是自己的本家同姓。因此,他对教育会颇有好感。而教育会更令他心仪的还是黄炎培。他们曾一道赴日考察教育。在此之前,叶景沄早就知道黄炎培的大名。黄是上海川沙人,1901年入南洋公学求学。南洋公学是清末重臣盛宣怀于1896年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洋务人才的学校,因经费充足、设备现代、师资雄厚和出路优越而闻名遐迩。当时发起创办中国教育会的蔡元培等人多在这里任职。该校有六个普通班和一个培养高材生的特班,黄炎培初时就在特班学习。因为是洋务学校,学生大都推重民主与自由,崇尚科学与进步,于是和校方因循守旧的管理层时有冲突。终于有一天,一件小事酿成了一场震动全上海教育界的“墨水瓶风波”。普通班五班教习郭镇瀛原本是个学识浅陋的人,他常以钳压学生思想为能事,给学生种种约束和规定——不许读新书报刊,不许议论时政,只能看《大清会典》、《圣武记》等等,引起五班学生的普遍反感。

    此时的中国,“反清排满”的呼声已经遍及各地,特别是留日学生吴稚晖、孙揆均等人不满清廷压制革命迫害学生而愤然回国,受到中国教育会的热烈欢迎,他们在张园欢迎会上公开声讨清廷,使学生们受到很大的触动。五班学生决定恶搞一下郭镇瀛,以表达他们的不满。一个学生趁郭训话的时候,悄悄地把一瓶墨水塞到他的座椅上,待训完话的郭镇瀛坐下时,顿觉异样,站起时,洁净的长衫已是一片黑污,学生见状,不禁哄堂大笑。受到羞辱的郭镇瀛气急败坏,便报告总办,并对学生严词诘问。校方应郭之请,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简介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目录 >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