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儒生而起家军旅」-“抚用客将”
再少,内有两千人必须驻防松江,不能调往他处。”他说这个军队“是协助防卫[上海]三十英里半径的地方实际所必需的。”
李鸿章虽然企图借助常胜军“剿灭”太平军,但既担心常胜军势力膨胀危切身利益,又害伯常胜军人数过多,费银大钜,影响淮军的扩充。他力主常胜军“裁汰老弱”,拒绝对士迪佛立作出让步。他说:“发匪自上海百里以外日见退去,已无需更多兵力保卫上海矣。”经过反复协商,最后双方协议:“常胜军以三千为室,如将来关税短绌,饷银无出,尚可裁减。”
军费问题。
当时军费拮据,吴煦认为“洋人之兵,为贼所畏。与其以饷养兵,不如以饷养夷。”李鸿章却另有打算:一方面他想借用常胜军镇压太平军,“眼前多糟蹋银钱”也在所不惜:另一方面他因感到“孤立无援,不能不陆续添募求自强之术”,“添募愈多,需饷愈钜”。为了扩充实力以求“自强”,李鸿章自然希望减少常胜军的饷银,增加淮军的收入。因此,他在同士迪佛立谈判中,坚持要求裁汰常胜军为3000人,减定长夫额数口粮,删除病房及日用房费种种浮滥之款,以“稍节饷需”。士迪佛立开始拒绝,后来只好妥协。
围绕上述三个问题,李鸿章与士迪佛立的争论十分激烈。李鸿章的目的无非是想“渐收兵权”、“稍节饷需”。通过《统带常胜军协议》,李鸿章把常胜军的饷银从7.8万两减至4万余两,并且取得了对常胜军的“节制调遣”权。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统带常胜军协议》标志着常胜军从“华夷两商目行经理”一变而成为中、英两国政府军事合作的一种形式。因为这个协议是由清朝巡抚和英国陆军司令签订的;而协议又明确规定常胜军由英国派出正规军官充任管带,清朝派出正规军官会同管带,常胜军出队需预先与英、法两国会商,常胜军军官由清朝巡抚和英军司令任免,常胜军军饷“在海关银号按月支取。”
常胜军从“私营”转化为“公营”,说穿了就是英国抛弃“中文”的伪装、公开协助清朝镇压太平军,和清朝统治者捐弃前嫌、公然推行“借师助剿”政策的产物。士迪佛立和李鸿章是这种政策的执行者,是常胜军从“私营”到“公营”的助产婆。
当时,在如何对待常胜军的问题上,清朝统治营垒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买办官绅只讲”笼络”,顽固宫绅只讲“控驭”。李鸿章则调和于两派之间,主张“于笼络之中,仍寓裁制控驭之道”。李鸿章与士迪佛立之间的“住复辩论”和所达成的协议,正是这种态度的反映。
根据《统带常胜军协议》,戈登出任常胜军管带。李鸿章说:“戈登接手似较讲理,其应敌亦较奋迅,如能由我操纵,即月糜四五万金,犹为有辞。”
①他既要借助戈登常胜军镇压太平军,又要防止其危害自身特权。但后来事实证明,李鸿章实难“操纵”常胜军。
1862年春总理衙门奕䜣等在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代理总税务司赫德的怂恿和曾国藩等地方督抚大员的支持下,决定委派返回英国休假的总税务司① 李鸿章:《上曾相》,《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3,第10页。
李泰国在英国购买船炮建立舰队。李泰国秉承英国政府阴谋控制中国海军的意旨,买定兵船6艘、探报船和趸船各1艘,聘请英国上校阿思本为总司令,在英国召募官兵600名,并擅自代表中国与阿思本订立“事事欲由阿思本专主,不肯听命于中国”的合同13条。总署看穿了李泰国独揽中国兵权和利权的野心,断然拒绝这个非法合同,并与之重新议定《火轮师船章程》,规定由中国选派武职大员作为该师船之汉总统,阿思本作为帮同总统,听督抚节制调遣,挑选中国人上船学习。总署还同李泰国达成了阿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