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卷十四
改也。由國初有奉旨開墾,永不起科者。有因洿下鹻薄而無糧者,今一概量出作數,是以元額地少,而丈出之地反多。有司恐畆數增多,取駭於上,而貽害於民,乃以大畝該小畝,取合元額之數。自是上行造報,則用大地以投黃册。下行徵派,則用小畝以取均平。是以各縣大地,有以小地一畝八分折一畝,遞增之,至八畝以上折一畝。旣因其地之高下而為之差等,又皆合一縣之丈地,投一縣之元額,以一敷縣之糧科,而賦役由之以出。此後人一時之權宜爾。考之它郡,如河南八府,而懷慶地獨小,粮獨重。開封三十四州縣,而杞地獨小,糧獨重。蓋由元末未甚殘破,故獨重於他郡邑。天下初定,日不暇給,度田之令、均丈之法,有所不及詳。[4]解縉大庖西封事,言土田之高下不均,而起科之輕重無別,或膏腴而稅反輕,或瘠鹵而稅反重。是則洪武之時,即已如此。而中原之地,彌望荊榛,亦無從按畝而圖之也。唐陸贄有言,創制之始,不務齊平,供應有煩簡之殊,牧守有能否之異。所在徭賦,輕重相懸,所遣使臣,意見各異。計奏一定,有加無除。此則致弊之端,古今一轍。而井地不均,賦稅不平,固三百年於此矣。故東昌府志,言三州十五縣,步尺參差,大小畝規畫不一,人得以意長短廣狹其間。而大名府志,謂田賦必均,而後可久。除沙茅之地別籍外,請檄諸州縣長吏,畫一而度之,以鈔準尺,以尺準步,以步準畆,以畝準賦,倣江南魚鱗册式而編次之。舊所籍不齊之額悉罷去,而括其見存者,均攤於諸州縣之間。一切糧草馬稅驛傳均徭里甲之類,率例視之以差。數百里之間,風土人煙同條共貫矣。則知均丈之議,前人已嘗著之,而今可通於天下者也。

    自古以來,畫疆分邑,必相比輔,天下皆然。乃今則州縣所屬鄉村,有去治三四百里者,有城門之外,即為鄰屬者,則幅員不可不更也。下邽在渭北,而併於渭南。美原在北山而併於富平。若此之類,俱宜復設。而大名縣距府七里,可以省入元城,則大小不可不均也。管轄之地,多有隔越,如南宮[7]屬真定。威縣[8]屬廣平。之間,有新河縣[9]屬真定。地。清河[10]屬廣平。威縣之間有冠縣[11]屬東昌。地。鄆城[12]屬兗州。范縣[13]屬東昌。之間有鄒縣[14]屬兗州。地。青州之益都等縣,俱有高苑地。淮安之宿遷縣,有開封之祥符縣地。大同之靈丘廣昌二縣中間,有順天之宛平縣地。或距縣一二百里,或隔三四州縣,藪奸誨逋,恒必繇之。而甚則有如沈丘[15]屬開封。之縣署,地糧乃隷於汝陽[16]屬汝寧。者。則錯互不可不正也。衞所之屯,有在三四百里之外,與民地相錯,浸久而迷其版籍,則軍民不可不清也。水濱之地,消長不常,如蒲州之西門外三里,即以補朝邑之坍。使陝西之人,越河而佃,至於爭鬪殺傷,則事變不可不通也。[17]洪武十七年八月丙戌,以州之民戶不及三千者,皆改為縣,改者三十七州。周禮形方氏掌制邦國之地域,而正其封疆,無有乖離之地。有王者作,謂宜遣使分按郡邑,圖寫地形,奠以山川,正其經界,地邑民居必參相得,庶乎獄訟衰而風俗淳矣。

    元微之集奏狀,右臣當州百姓田地,每畆只稅米九升五合,草四分,地頭榷酒錢,共出二十一文。已下其諸色職田,每畆約稅粟三斗,草三束,腳錢一百二十文。若是京官上司職田,又須百姓變米,雇車般送。比量正稅,近於四倍。其公廨田官田驛田等,所稅輕重,約與職田相似。是則官田之苦,自唐已然,不始於宋元也。故本朝洪熙宣德中,屢下詔書,令民間有拋荒官田,召人開耕,依民田例起科,又不獨蘇松常三府為然。

    吳中之民,有田者什一,為人佃作者什九。其畆甚窄,而凡溝渠道路,皆幷其稅於田之中。歲僅秋禾一熟。一畆之收,不能至三石,[46]凡言石者皆以官斛。少者不過一石有餘。而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日知录简介 >日知录目录 > 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