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桃之夭夭

    故孔子称赞:“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而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

    《桃夭》所提出的美的概念是多层次的,由外而内,而终归于内。

    自“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到“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流行,它体现了真善美的三位一体。

    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楚国伍举《国语?楚语》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无害,也就是善即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

    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

    “善即是美”,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

    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

    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

    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

    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桃夭》反映的美学思想是艳如桃花、照眼欲明,然而“目观”之美还不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桃夭》反映先秦人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

    婚姻和家庭在整部中举足轻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第二篇为《葛覃》,第三篇《卷耳》,第五篇《螽斯》,第六篇即《桃夭》。

    的首发阵容便涵盖了恋爱、结婚、夫妇离别、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涉及到婚姻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

    因此家庭和睦、团结尤其重要。而娶亲则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

    从统治者方面来说,就要复杂多了。《礼记?大学》引《桃夭》时云:“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这便道破了桃夭的本质。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关系到社会的巩固。

    至汉,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之说。

    皆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

    魏文侯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

    “宜家”是为了“宜国”,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因此可以理解为何不同的时代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开到荼蘼简介 >开到荼蘼目录 > 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