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今古茶诗上-2
1.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①,东篱菊也黄②。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③。
〔皎然〕720—800前后字清昼一作昼,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十世孙。唐代着名诗僧。早年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代宗大历以前居湖州乌程妙喜寺。皎然精通佛典,又博涉经史诸子,文章清丽,尤善于诗。
〔题解〕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从唐时起,就有在重阳节登高赋诗、插茱萸或相聚饮酒之风俗。杜甫在《九日蓝田会饮》诗有“兴来今日尽君欢”之句。陆羽于肃宗上元初760在吴兴苕溪结庐隐居时,同皎然结成“缁素忘年之交”,情谊笃深,生死不逾。此诗作于陆羽隐居妙喜寺期间。
皎然在重阳节同陆羽品茗、赏菊、赋诗,开创以茶代酒,移风易俗之新风。
〔笺注〕①僧院: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时皎然在妙喜寺清修,陆羽同灵彻上人亦同住妙喜寺见《唐才子传·皎然传》。
②东篱:此句语带双关。从字面解是说寺院里东墙之下的花圃里金色的菊花已经开放,而实则是暗点晋代陶渊明昔年在九江结庐隐居时“采菊东篱下”,时逢友人送酒来,诗人就地痛饮,酒醉始归的典故。
③助茶:助字,在古汉语里作虚词或代词解。“助茶”非指某种茶品,而是泛指茶茗。
2.饮茶歌诮崔石使君①
越人②遗我剡溪③茗,采得金芽爨金鼎④。
素瓷雪色缥沫香⑤,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⑥。
三饮便得道⑦,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秋看毕卓瓮间夜⑧,笑向陶潜篱下时⑨。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⑩,唯有丹丘得如此hI。
〔题解〕这首五、七言古体茶歌,是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时即兴之作。题中虽冠以“诮”字,微含讥嘲之意,乃为诙谐之言。其意在倡导以茶代酒,探讨茗饮艺术境界。皎然在茶诗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鲜明艺术风格,对唐代中后期中国茶文学——咏茶诗歌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此诗约作于德宗贞元初785。
〔笺注〕①崔石:生卒年与乡里未详。约在唐德宗贞元初任湖州刺史,时皎然居湖州乌程妙喜寺。使君:是对地方长官之尊称。
②越人:越州今浙江绍兴地区人。古称会稽,为古越国都城。
③剡溪:为曹娥江上游。其源有二:一出天台县,一出武义县。晋代王子猷徽元雪夜访戴逵于此,故亦名戴溪。自古以来就是绿茶的产地。
④爨金鼎:爨〔cuàn〕,在此作动词点燃解。金鼎:金属制造的鼎状煎茶风炉。全句意为点燃风炉烹香茗。
⑤素瓷:为唐时邢窑所产的白瓷茶碗。白瓷碗中盛着芳香四溢的绿色茶汤,则更平添品茶的情趣。
⑥一饮起四句:是言茶的药理功效和探求品茗的艺术境界。一饮、再饮是言饮茶有涤烦去忧,提神悦志的功效。在作者的面前出现了一个身心如沐晨雨,精神爽朗,彩霞满天的广阔天地。
⑦得道:在佛教的语言中是“得”的复合词。“得”意谓僧侣虔诚苦心清修获得或成就佛教的某种思想、功德或事业。与此相反即为“非得”。至于要达到超越“六道轮回”的涅盘境界,对许多释迦弟子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⑧毕卓:字茂世,晋鲖阳今河南省新蔡县境人。东晋元帝大兴时318—321官为吏部郎,常因饮酒误事。以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