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茶艺
辰茶宴等。近年来,各产茶省区还多次举行别开生面的探新茶宴。这种茶宴,一般在新茶伊始时进行,由专家、名流、领导参加,仿照古代茶宴仪式,进行点茶、观茶、闻茶、品茶、论茶,共同探讨发展茶叶经济的方略。其实,当今流行于湘西、鄂西的擂茶,桂北的油茶,广东的早茶,西藏的酥油茶,直至社交场合的茶点待客,都是古代茶宴的延伸和发展。
而茶宴的盛行,贡茶的出现,又促进了品茗艺术的发展,于是斗茶也就应运而生。
范仲淹的《斗茶歌》中谈到:“北苑将斯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阐述了斗茶缘由,以及与贡茶的因果关系。对如何斗茶,宋代唐庚的《斗茶记》记载得较为详细:“二三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对斗品论长道短,决出品次。”书中还谈到:斗茶茶品,“以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贵”。新茶配活水,相得益彰,是符合现代科学道理的。其实,古代斗茶,往往相约三五知己,在精致雅洁的室内,或在花木扶疏的庭院,献出各自所藏精制茶品,大家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定胜负。当时的名茶产地及寺院都有斗茶之举。特别是到南宋,斗茶之风已普及到民间了。可见,斗茶的形成是茶宴25中国茶经发展的结果,但斗茶的兴起又进一步充实了茶宴的内容。
不过,斗茶在当代无非就是一种品茗比赛。近年来,全国及各产茶省区召开的名茶评比会、斗茶会,其实,就是古代斗茶的继续。一般角逐时,各地将做工精细,品质最佳的茶叶带到会场,组成一个由各方公认的评茶大师组成的评委会,将各地选送的茶叶密码编号,评委会成员依次先观外形、色泽;再逐一开汤审评,闻香品味;然后用手揉摸叶底,估评老嫩。总之,要对色、香、味、形四个茶叶品质构成因子当场逐一示牌打分,最后按高分到低分揭晓,排列名次。也有的采用专家评定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分双方各按50%计算,然后按总分多少对号入座。所以,斗茶也可以说是一种茶叶品质的评比方式,它与以精神享受为目的茶宴内涵是有区别的。不过,对今人来说,斗茶对创制和发掘名茶,提高茶叶品质,无疑是一种有益的举动。
(姚国坤)
茶馆与茶摊都是专门用来饮茶的。不过,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茗、休闲、娱乐,或是议事、叙谊,甚至探听行情、买卖交易等等。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多担着茶担或推着小车卖茶,是季节性的或流动式的,在车站、码头、公园、要道可以经常见到,它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所以,茶馆与茶摊相比,有经营大小之分和饮茶方式不同之别。
35茶馆,这种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在习惯上,两广多称之为茶楼,京津多称之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屋、茶室等称谓,但所指都是共同的。在中国,茶馆称得上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它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为人们所乐道,这是因为:茶馆遍及大江南北,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随时可见;茶馆与人民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特别是年岁较大的人,喜欢上茶馆探听与传播消息、抨击与公断世事、休闲与文化娱乐。即使是年轻人,也喜欢上茶馆交流思想、买卖交易、联络感情;上茶馆不分职业身份,老少咸宜,可以随进随出,广泛地接触到各阶层的人士。
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有关出售茶水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公元317~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有人据晋代张载的《登成都楼诗》(3世纪80年代):“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认为两晋时,我国已有茶馆了。南北朝时,品茗清谈之风兴起,当时已出现茶寮,供人喝茶歇脚,它可算得上是茶馆的雏型。正式记述茶馆的乃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