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茶艺
玻璃杯,则用大拇指和中指、食指夹杯,无名指和小指托底;如用盖碗,则右手持杯,左手启盖,拨去茶汤上的茶叶,慢慢细饮。如感到茶水过热,应放在茶几上稍凉后再饮,不要用嘴吹气来降温。
饮茶中,客人茶杯中茶水已去一半或三分之二时,主人应给客人倒水。此时,客人可面谢,也可用食指、中指并在一起,轻轻叩点桌面,以示感谢。
茶过三巡,如谈话基本结束,客人应主动告退,并对来访的成功表示感谢。主人应帮助客人取外衣,并送客人出门。
正确用茶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能够表现主客的行为美、语言美和心灵美。
(白堃元)
茶宴与斗茶,两词含义不同,内容有别,可谓风牛马不相及。茶宴,乃是以茶代酒作宴,是一种款待宾客之举;斗茶,又称茗战,实为赛茶,互比茶叶品第。但在饮茶发展史上,两者又是紧密相联,因果相关的。
据考证,茶宴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西晋陈寿所着《三国志》中的《吴志·韦曜传》中记载:吴国(公元222~280年)孙皓任乌程侯时,每次宴请,宾客至少饮酒七升,而对不会饮酒的韦曜,则“密赐茶荈以当酒”。《晋中兴书》记载:以俭德着称的东晋吏部尚书陆纳,在任吴兴太守时,当卫将军谢安去拜访他时,只以茶果招待客人。《晋书》也记载:征西大将军桓温任扬州牧时,每次宴,“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可见,以茶代酒,辅以糖果、糕点,请客作宴,在晋代已有原型了,并被认为这是一种清操绝俗的德行。不过,茶宴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首见于南北朝时山谦之的《吴兴记》,提到“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开始盛行,在东西两都——西安、洛阳,以及湖北、四川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饮茶了,不少地方,茶已达到了“比屋之饮”的程度。加之,茶能提神、明目、消食、却邪,使茶的地位日益提高,茶宴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
在唐代,当时属湖州的紫笋茶和常州的阳羡茶已列为贡茶入宫。每年,两州太守总要在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举行盛84中国茶经大茶宴,邀集一些社会名士参加,共同分享品尝贡茶的情趣。
有一年,当时在苏州做官的白居易因病不能参加,特命笔写了一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诗,诗中对茶山茶宴盛况作了生动的描述,而对自己不能亲自参加茶宴的惋惜之情又溢于言表。
在茶宴上,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品茗滋味,而且还可欣赏环境和茶具美之趣,是一次物质和精神的享受。钱起的《与赵莒茶宴》、鲍君徽的《东亭茶宴》、李嘉佑的《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等诗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述。尤其是户部员外郎吕温的《三月三日茶宴序》:“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爱庭荫,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对茶宴的幽雅环境,品茗的美妙回味,以及令人陶醉的神态,都作了细腻的描绘。
到了宋代,茶叶生产区域日益扩大,制茶方法有所创新,饮茶方式也随之改变,茶宴之风更加盛行,这与宋代皇室嗜茶是有关的。尤其是宋徽宗赵佶,对茶颇多研究,并写就专着一册,题名《大观茶论》,分列二十余目,对茶的产制、烹试和品质等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皇帝撰写茶叶专着,这在中外历史上还独此一家。但直至宋代,茶宴多见于上层社会与禅林僧侣之间。在上层社会中,如果说文人墨客茶宴重于“情”,选择在风景秀丽、环境宜人、装饰文雅的场所进行,那么,在官场尤其是宫廷茶宴,通常在金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