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节 康乐园之会
了什么。几年之后“文革”爆发,五尺之枪的子弹不是射向美帝苏修,而是瞄向了从各行各业、特别是文化教育界拖出来的知识分子的头颅。那捆扎于绿色军装中间宽大厚重的铜头皮带,所抽向的目标正是陈寅恪、吴宓之类千万教授和自由知识分子那薄薄的脑壳。面对即将到来的“摧枯拉朽”的革命风暴,陈寅恪企图在历史文化进程的险绝处,以“颂红妆”的独特方式,提示世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只是山河已改,大势已去,他所有的用心和努力,只能落得个“衰泪已因家国尽,人亡学废更如何”了。

    9月3日早晨,原岭南大学校长,时从中大普通教授晋升为中山大学副校长的陈序经,请吴宓到家中共进早餐。席间,陈氏谈到在西南联大任教时与吴宓的友谊,以及南开大学的张伯苓、张仲述兄弟、经济学家何廉等故旧好友。在谈到陈寅恪时,陈序经特别提及陈氏由北平南飞转至上海后,给时任岭南大学校长的陈序经发电,有南来之意。陈序经表示“竭诚欢迎”,陈寅恪一家始往广州。又谈到“解放后寅恪兄壁立千仞之态度:人民政府先后派汪篯、章士钊、陈毅等来见,劝请移京居住,寅恪不从,且痛斥周扬(周在小组谈话中,自责,谓不应激怒寅恪先生云云),今寅恪兄在此已习惯且安定矣”。

    当天晚上,吴宓往陈宅辞谢并晚餐,决定于第二日告别陈寅恪一家北返。此为吴宓与陈寅恪自哈佛同窗以来五十年中所见的最后一面。临走,陈寅恪有《赠吴雨僧》诗:

    问疾宁辞蜀道难,相逢握手泪汍澜。

    暮年一晤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

    因缘新旧意谁知,沧海栽桑事已迟。

    幸有人间佳耦在,杜兰香去未移时,玉谿生重过圣女祠诗原句。

    围城玉貌还家恨,桴鼓金山报国心。

    孙盛阳秋存异本,辽东江左费搜寻。

    弦箭文章那日休,蓬莱清浅水西流。

    钜公漫诩飞腾笔,不出卑田院里游。

    陈诗前四句自是抒发两位老友相隔千里,道难路险,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慨。接下来则暗含吴宓的爱情姻缘。

    吴于1929年与结发之妻陈心一离婚,此后开始了漫长而又徒劳无功的追逐心中的“圣女”毛彦文的生涯。当追毛的单相思大梦彻底告破后,于1953年在西南师院与邹兰芳结婚,未及生儿育女,邹又因体弱多病而病逝。邹的去世,给刚刚尝到一点爱情滋味的吴宓又是一个沉重打击。因而每到吃饭之时,再次沦为单身汉的吴宓必放置两双碗筷,以为去世的邹妻留有位置,借此表示思念之情。几年之后,寂寞难耐又无处寻觅女性以结百年之好的吴宓,复又生出与前妻陈心一复婚的念头,并于1959年1月29日致函陈寅恪夫妇请其参谋。函中大意说:“心一素健,而近者屡病,忧其将先宓而逝。昔读顾亭林晚年《悼亡诗》,尝生感而思及心一,以心一昔曾为宓钞写之《学衡》文稿,又寄发外人订阅之《学衡》各期,助成宓之理想事业,亦犹如亭林夫人之‘北府曾缝战士衣,酒浆宾客各无违虚堂一夕琴先断,华表千年鹤未归。’云云。”

    陈寅恪夫妇接信后,很快复函,对吴与发妻复婚之事极表赞同。吴宓接信后做了如下记录:“正午,接陈寅恪兄一九五九年二月十日复函。极赞宓与陈心一复合。录去年夫人唐筼稚莹六十生日,寅恪撰赠联云:‘乌丝写韵能偕老,红豆生春共卜居。’‘(寅恪)自谓此联可代表十年生活情况也’。宓按,上句叙寅恪目盲,夫人为作书记。下句指人民时代红色政权同屈子之安命居南国也。”

    陈寅恪之诗,除了叙述自己的境遇,显然是想勾起吴宓对往昔时光的回忆,并将这份温情投射到与陈心一破镜重圆的美好现实中。想不到吴宓前瞻后顾,左右摇摆了两年,与陈心一复婚之事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南渡北归3:离别简介 >南渡北归3:离别目录 > 第三节 康乐园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