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03篇 引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河套地区治水记
粮食可供食用,要长途转输,从内地运送,途中耗费特大,所谓“率三十钟而致一石”,一钟为6.4石,即起运近192石粮食,经沿途消耗损失,到目的地只有一石了。虽有夸大,但沿途消耗损失巨大却是实情。要及时而有效地解决给养问题,只有就地垦种,生产粮食。说河套引黄灌溉始于秦始皇时者认为:“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早已创建了无坝引水灌溉的都江堰和有坝引水灌溉的郑国渠。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以后,全力经营朔方,移民充实边区,变牧地为耕地,达到自给自足,而利用累积的水利技术经验,引黄河水流,开渠灌溉,发展农业是必然之举。但当时的引黄灌溉不是大规模的,史籍上对一般较小工程是不会记载的,即使有私家记载,经过秦末的战乱也会散失。”此说有一定道理,但因缺乏可靠的文献记载或考古依据,只能作为“相传”。史书有记载的是河套引黄灌溉始于汉武帝时。《史记》记载,公元前209年夏天秦始皇死后,“诸侯叛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渡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秦亡汉兴,汉初国力较弱,采取和亲之策,与匈奴友善,而匈奴仍不断入寇汉边境,掳掠人畜财物。使北部边郡“不得田畜”。到汉武帝时,经七八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遂于元朔二年【前127年】使大将军卫青、李息等“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武帝还采纳平津侯主父偃的建议,立朔方郡,“募民徙者十万口,从事屯垦,以省转输”。元狩四年【前119年】关东大水,民多饥乏,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将天下奸猾吏民迁徙到北部边疆。元鼎六年【前111年】,“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武帝时连续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实边,从事垦种,并实行军屯,大力经营。“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渡过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说明今包头以西至兰州附近之间的黄河沿岸冲积平原上,都在开渠引黄河水灌溉。“朔方亦穿渠,作者数万人,各历二三期,功未就,费亦各巨十万数。”表明当时开发引黄灌区付出了巨大代价。元封二年,武帝率群臣百姓堵塞黄河瓠子【今河南濮阳以南河堤】决口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这里所说的西河,据唐朝人杜佑考证,是指今宁夏灵武至内蒙古五原这一段黄河,不是指西河郡。从上述记载可知,河套地区引黄河水灌溉始于汉武帝时是可信的。

    至今在河套平原各地发现的汉城、汉墓群遗址,也证实了这里在汉代确有过相当规模的开渠屯垦活动,历史上有名的高渠、光禄渠、七级渠、汉渠等古渠可能就开凿于汉武帝时。

    以农为本的中国,治水是治国安邦的大计。水利事业的进退,历为朝代兴衰的有力佐证。河套平原的水利,从汉武帝以来,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也是盛进衰退,但总在前进着。

    东汉前期【25—88年】,河套平原的水利灌溉在西汉开创形成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到安帝时【107—125年】,由于西羌强盛,入侵边郡,战乱频繁,为避战祸,官吏百姓纷纷内迁,边塞空虚,水利废弛。到顺帝时【126—144年】,西羌北徙,边郡又趋安宁,汉永建四年【129年】,尚书仆射虞诩上书请复三郡疏曰:“禹贡雍州之域,厥田惟上,且沃野千里,谷稼殷积……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故孝武皇帝及光武帝筑朔方,开西河,置上郡皆为此也。”书奏帝乃复三郡【即安定、北地、上郡】,“使谒者【即河堤谒者】郭璜督促徙者各归本县,缮城郭,置侯驿,既而激河浚渠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03篇 引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河套地区治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