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得令后,两年中为指导苏州的“两个率先”,光到昆山就跑了不下七次。“苏州有这个能力和实力,应当负起这个使命!”李源潮每到一次苏州,总要反复强调这句话。
江苏省委和李源潮是讲实话、干实事的,“两个率先”到了他们手里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硬邦邦的“4大类18项25个综合指标”。其中第一大类就是经济发展指标,它具体包括人均产值、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等几项。“全面实现小康最核心的问题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须以富民优先,以老百姓切身感受为依据,以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省委的文件上这样明确规定。李源潮说得更直白和坚决:“农民纯收入不到8000元的,一票否决!”
昆山泾河村村民黄泉宝这方面体会最深切。2003年新年刚过,黄泉宝家里来了一位贵客,他就是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那天李书记在老黄的引领下,楼上楼下、宅前宅后走了好一阵。然后李书记与他促膝倾谈,问老黄到底感受到多少“小康水平”。老黄便像与自家兄弟聊家常一样,跟省委书记谈了自己的感受,比如感觉“收入还少了一点”,“乡村道路还不够好”,“尤其是树少了一点”……李源潮听得认真,频频点头,并不时在小本本上记下老黄的话。三年后的2006年2月10日,黄泉宝又在自己家接待了李源潮书记。这回李书记见面就认真地问:“你认为现在的生活算不算小康?树是不是比3年前多了?”黄泉宝没有想到李书记会把自己3年前“聊家常”的话记得这么清,便连连点头道:“收入高了,树更多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子真正可以称小康了!”随后他扳着手指跟李书记说:我家开了一个包装用品公司,年收入10万元左右;房屋出租年收入3万元;加上富民合作社分红等其他收入,一年大约18万元左右。“有收入保障,又有社会保障,所以我感到自家的生活是真正小康了!”老黄开心的笑,也使李源潮书记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其实,在此间三年的“两个率先”建设中,绝大多数的苏州人是与黄泉宝一样的感受。他们深切地体会到在王荣书记为班长的苏州市委和市政府领导下,苏州各项工作、各条战线以更高昂的革命热情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好地发扬了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勇于争先的传统,尤其是在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地区竞争力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他们没有辜负党的领袖和上级的期望。到2008年,全市的生产总值22303.02亿元,财政总收入1500多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80元。
这样的一串数字在普通人的眼里也许并不感觉什么,但如果你是一个地方的执政者、领导者,你就知道它的分量。首先是苏州与自己相比。2008年的GDP是1978年的45倍多(全国同比是15倍),30年间苏州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4%,高于同期全国速度的4点多个百分比。苏州以占全国不足0.1%的国土面积和不足0.5%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3%的国内生产总值、2.4%财政收入和近10%的进出口总额。其次是人均生产总值水平遥遥领先于全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苏州只高于全国的三分之二左右,如今已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跨入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人均GDP从3000美元到10000美元,苏州仅用了6年时间,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平均用了10年左右。第三是富裕水平领先于全国,收入差距低于全国。苏州目前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出全国水平的50%和150%左右。苏州的城乡收入差距为2∶1,全国目前的这项指标是3.33∶1,这意味着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