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九节
    一旦踏着软软的松土真的抵达吴佩孚墓下,我反倒有些踟蹰了。这位民国英雄的归宿虽不出意料的惨淡,但所见还是让人略感酸楚——

    半圆的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大墓没有任何标识,更没有名人之墓应有的一些附属物(如围墙,如松柏,如守墓的房屋),上部的表皮剥落得极为褴褛,下部干脆全然裸露了,只余那些嶙峋的大石子儿在不停地硌眼;更惊心的是墓身上有两处被凿开的不规则的洞,如同两只被戳瞎了的眼窝在幽幽地瞪着世人。

    我知道,这肯定是“文化大革命”的“丰功伟绩”。在毁灭历史方面,史无前例的那场“大革命”是人类史上最彻底的一次文化大暴行。

    我绕墓一周。北面有两扇水泥墓门,为粗壮的铁箍所固定,门隙间有砸过的齿痕;其上,是一长桌状水泥台,疑是当时的供台。我跃上台子,摸了摸早已凉透了的墓身,心里越发冷了。墓南侧有个更大的洞,大到足以让我和同伴把头伸进去看。只是墓室里太黑,得定一会儿睛后,才能看得清里面——

    偌大的墓室里空空如也,高旷的内壁上有几行看不清的标语遗痕,再往下,一地乱石。没有了棺椁。

    冬日的太阳,早早地倦怠了,才下午三点多钟,就恹恹地要回西山了。旷野风起,疏枝齐瑟。北面是著名的玉泉山,那座有名的宝塔正无奈地瞅着我们几个探墓者。从半个多世纪前吴佩孚被轰轰烈烈地送到这块地上起,此塔就目睹了吴墓的沧桑。

    当年,噩耗传出冷清的什锦花园吴公馆,北平的日本占领军和汉奸政权立马隆重祭奠了这位不肯屈就的大人物,甚至连侵华日军最高司令官西尾寿造也参加了公祭仪式,而华北沦陷区的各省市三日之内均下半旗致哀。

    吴佩孚之死,一直有三种说法。

    一是被日本人害死说,这也是在大陆和台湾都被认同的一种说法。

    一是被国民政府的特工人员投毒致死说,这是当时汉奸报纸上的说法。

    还一种,即患牙病并发败血症说,这是参与“吴佩孚工作”的日本高级间谍的说法。

    乍看起来,后两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因为蒋介石怕有影响的“旧人”与日本人合作,确有过此类“前科”——汪精卫逃到河内后,他即命令复兴社特务处(即军统局前身)的人员前往制裁过,只因汪氏命大才侥幸苟活了下来;与吴佩孚一并被日本人考虑的前北京政府首任国务总理唐绍仪,也是刚刚与日本人在上海滩密晤后便被人枪杀的(可见戴笠先生也不是吃素的)。但明眼人都知道日本人的一贯把戏,十一年前的张作霖被关东军炸死时,不也曾被日本人宣称是“南方便衣队”所为?所以,尽管后两种猜测属合理想象,但没有谁会相信只害了几天牙病的吴大帅会寿终正寝。

    日本人为什么要隆重追念吴佩孚?是善搞诡计的日本人在继续作秀?还是他们的确为吴的民族气节所感动?——有时东洋人也会对宁死不屈的中国志士表现出比较奇怪的敬意,数年后他们不也曾向自杀殉国的张自忠将军的遗体列队鞠躬致敬并妥善收殓了吗?

    吴大帅的两位孙子为我们讲述了当年的哀荣:

    治丧处由敌伪当权者、生前部下、前朝遗老、朝野名流及亲朋好友等一百八十余人组成,为首的是齐燮元……

    丧事是按照传统方式举办的。先祖父身披道氅,足登云履,以全道装为寿衣(有一幅身着此装的写真油画),用一口尺码宽大的金丝楠棺木。这口棺木是在万益祥木厂找到的,号称北方第一棺,要价一万一千元。老板听说是“吴大帅”用的,仅收了七千五百元。

    入殓的殉葬品简单而有意义,均由吴道时经手——枣一般大的金银元宝各一,置于逝者左右手中;数枚道院、教会和慈善机构的纪念章,这都是逝者生前所看重的荣誉奖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简介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目录 > 第九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