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九节
章;一方白玉扳指光润无瑕,象征着其人一生纯洁如玉;一尺多厚的《春秋正议证释》手稿安放在枕畔,这是逝者生前的未完巨著。仅此而已。

    由于时处抗战非常时期,不便归葬蓬莱祖茔。治丧处研究议定,暂停灵于北平鼓楼西侧的拈花寺东跨院(原为寺内菜园),借地建造了三间大顶殿式的北房,名曰武圣祠。

    1940年1月24日(农历腊月十六)是移灵的日子,六十四人扛着绣“佛”字的大棺罩,两旁各拴三百尺长的白练,由送殡人牵引,缓缓行进。

    当时送殡的人数很多,虽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但殡头至殡尾延绵数里,据说殡头已至天安门,殡尾尚未出灯市口。北平的老百姓自发地参加葬礼,以此来表达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对日寇的愤懑。沿途的楼窗里、阳台上、街道旁的观殡民众,人潮如海,万人空巷。人们还在途中搭有很多席棚进行路祭。殡队边进边停,极为缓慢,从早晨出发至黄昏才抵达,几乎行进了一天。当时报称,此乃民国以来北平罕见的盛举。

    对吴佩孚之死,颇感难过的还有远在巴山蜀水的中国中央政府。打败了吴佩孚的蒋中正先生亲致唁电给北平吴公馆:

    溯自寇患凭陵,于兹八载,先生托志春秋,精忠许国,比岁以还,处境弥艰,劲节弥厉,虽暴敌肆其诱胁,群奸竭其簧鼓,迄今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义炳耀,海宇崇钦。先生之身虽逝,而其坚贞之气,实足作励兆民,流芳万古。

    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还在重庆军政界举行的吴上将军子玉先生的追悼会上,送上了一副挽联,极尽痛悼之意:

    落日黯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

    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

    国民政府与最高国防委员会分别决议,追赠吴佩孚为陆军一级上将。在国民政府的军人荣誉史上,这是一项至高无上的“顶戴”,只有蒋本人才是一级。陪都的报纸上,咸誉吴为“中国军人的典范”。

    耐人寻味的是,国共两党都对他们第一次合作时的仇敌表示了相同的敬意。就在前不久,驻重庆的中共元老董必武还曾在中共自己的周刊《群众》上撰文说:

    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岳,他在失败时,以不出洋、不居租界自矢。……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当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而另一位老资格的共产党人谢觉哉数年前即题写了“元敬再生”的大字金匾赠送什锦花园。“元敬”者,戚继光之号也。吴氏孙儿说,“此匾一直悬于我家的大门洞”。

    一个被打倒的旧军阀,能得到政见不同的当年敌手们的一致称颂,实属不易!

    日光愈发失温,而旷野上的风越来越硬,透过吴墓身上的两个窟窿发出奇怪的鸣响。

    它在诉说什么?

    枯寒的林枝缄默不语。

    我们只好去问一位在吴墓附近牧羊的老人。

    尽管老人身上的那件黄色军大衣内里已经脏得和他鞭下的群羊一样看不出白色,但对其童年的所见,老人的记忆还是很鲜明的:

    吴佩孚下葬那天,来了好多大官儿、和尚、道士,好几里地长哪!不过,他的墓一直不风光,就这样儿,嗯,就这样儿。

    花白胡子上垂着清鼻涕的老人还在讲儿时见到的景象:

    吴墓平常很少有人来扫墓。倒是有一个人,在他的坟边上盖了间屋住,听说是他手下的人,一直住了好多年,后来去了那边的村里当了学校的工友,文化大革命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简介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目录 > 第九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