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三笔·卷十一
汉文帝不用兵
【原文】
《史记律书》云:高祖厌苦军事,偃武①休息。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拥兵阻扼②,选蠕观望③。宜及士民乐用④,征讨逆党,以一封疆⑤。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会吕氏之乱,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耗病,谓百姓远方何?今匈奴内侵,边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⑥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愿且坚边设侯,结和通使,休宁北陲⑦,为功多矣。且无议军。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⑧,天下富盛,粟至十余钱。予谓孝文之仁德如此,与武帝黩武穷兵,为霄壤不侔⑨矣。然班史略不及此事。《资治通鉴》亦不编入,使其事不甚暴白,惜哉!
【注释】
①偃武:停止战斗。
②拥兵阻扼:派重兵扼守险要的地势。
③选蠕观望:选择时机观望。
④宜及士民乐用:应当调动兵马。
⑤以一封疆:以平定边疆。
⑥荷兵:征战。
⑦休宁北陲:使北方边境安宁。
⑧得息肩于田亩:得以休养生息,积极农耕。
⑨为霄壤不侔:是天壤之别。侔,相比。
【译文】
《史记律书》中说:汉高祖厌恶打仗,停止战斗休息。孝文帝即位后,将军陈武等人提议说:南越、朝鲜,拥重兵把守险地,选择时机观望。应当调动兵马,征讨叛贼,以平安边疆。孝文帝说:朕能胜任皇上的衣冠,但想不到这一点。碰到吕氏之乱,误坐皇位,经常战战栗栗,恐怕大事没有结果。况且动用兵器,虽能克敌如愿,但打仗也会损伤自身,想到百姓的长远利益该如何。如今匈奴侵入内地,守边的官吏无功,边疆的百姓打仗已久,朕常常为他们感到伤心不安,没有一天能忘记。我希望一边巩固边防,一边派使节讲和,使北方边境安宁,这才是大的功德。暂不要谈论用兵。因而百姓消除了内外的徭役,得以休养生息,积极农耕,天下富强繁盛,粮食非常便宜。我想孝文帝如此仁德,和汉武帝穷兵黩武,真是天壤之别啊!然而班固的史书却对此事略而不记。《资治通鉴》也未编入,使这件事不能很好地传播于天下,真是可惜。
帝王讳名
【原文】
帝王讳名,自周世始有此制,然只避之于本庙中①耳。克昌厥后,骏发尔私。成王时所作诗。昌、发不为文、武讳也。宣王名诵而吉甫作诵之句,正在其时。厉王名胡,而胡也虺蜴、胡然厉矣之句,在其孙幽王时。小国曰胡,亦自若也。襄王名郑,而郑不改封。至于出居其国②,使者告于秦、晋曰:鄙在郑地。受晋文公朝,而郑伯傅王。唯秦始皇以父庄襄王名楚,称楚曰荆,其名曰政,自避其嫌,以正月为一月。盖已非周礼矣。汉代所谓邦之字曰国,盈之字曰满,彻之字曰通,虽但讳本字,而吏民犯者有刑。唐太宗名世民,在位之日不偏讳③。故戴胄、唐俭为民部尚书,虞世南、李世绩在朝。至于高宗、始改民部为户部,世绩但为绩。韩公《讳辨》云:今上书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喻及机,以为触犯。此数者皆其先世嫌名也。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遂有五十字者。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④。方州科举尤甚,此风殆不可革。然太祖讳下字内有从木从匀者,《广韵》于进字中亦收。张魏公以名其子,而音为进。太宗讳字内有从耳从火者,又有梗音,今为人姓如故。高宗讳内从勹从口者亦然。真宗讳从心从亘,音胡登切。若缺其一画,则为,遂并字不敢用,而易为常矣。
【注释】
①庙中:宗族。
②出居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