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经》的禅学思想与实践
样的心念就是所谓顿见真如本性之念,也是一种自我体验。这种自我体验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修行,完全是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体验,一旦豁然开悟,便进入一种超越现实之上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在行住坐卧、运水搬柴的世俗生活中得到了解脱。这表明惠能的禅宗南宗禅法已经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并日益强烈地表现出了它的生命力。
无相、无住是与无念密切关联的两种禅法。由于无念要求排除一切杂念,而排除杂念的根本要求是不能执著一切事物的相状,于是就要求无相;排除杂念还要求不得在任何事物上定住,执为实有,这就得做到无住。
总而言之,无念、无相、无住是围绕着顿悟成佛而展开的一种全新的禅法,它提倡发挥直觉能力,把以往修行成佛的种种法门加以简化,用般若智慧悟见自心佛性,顿入佛的境地。这表明无念、无相、无住已经具体地将成佛的理论化为普通信徒的实践法门,使成佛的道路简便易行。
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修行法门,无念、无相、无住其实是惠能禅学思想中的认识论。无念就是不对外境产生任何念头,停止理性思维活动。惠能说: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坛经定慧品》)心与外境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所谓不著境和不著相,是说主观(心)不受客观(外境)的影响,主观不反映客观,在同客观事物的接触中,主观永远保持独立自主的境界。惠能还说他之所以立无念为宗,是由于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坛经定慧品》)这是认为一切理性思维活动(念)只能导致邪见和尘劳妄想。惠能主张要念就只许念真如本性。这等于说认识是以心念心,把认识局限于认识主体、认识自己的范围之内,没有认识的客观对象,这样一来,一切概念、判断、推理自然就成为多余的了。没有了概念、判断、推理,理性思维自然也就刁;存在了。
无相是排除感觉表象。无相者,于相而离相。于相还是承认有相,虽然有相,却要求抛弃它,这就是所谓离相。惠能说: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坛经机缘品》)意谓一切相不是外境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是人心造成的,人心能造成相,也能脱离相,只要脱离到在思想意念上与外境绝缘的地步,也就成佛了。
无住是不容许意念定住在某一点上,这是综合无念、无相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秘认识。人的自性本来是念念不住的,前念、今念、后念是连续不断的,如果一旦停留在某一事物上,那么就不是念念不住而是念念即住了,这样心就被束缚住了。如果能对一切事物念念不住,过而不留,如羚羊挂角,不留痕迹,这样自然就不会被束缚。
五、自性自度自在解脱
以自我和心为最终对象,在对自我和心的修证中获得最终解脱,是佛学的共同特征。然而惠能强调自性自度、自证自悟、自在解脱,有其独特的色彩。一部《坛经》,自字比比皆是:
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即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
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以上皆见《坛经忏悔品》)
惠能对弘忍所传禅法,几乎都用自字来解释发挥:用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解释定慧等:用自识本心,白见本性解释顿修:用自性起念来发挥无念:用觉、正、净自性三宝代替佛、法、僧三宝这说明惠能的自性自度也是东山法门正统。世界即我即佛,一切都被包括在自我之中,如果向外追求,那将是什么也得不到。这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