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论《坛经》的禅学思想与实践
,一悟即至佛地。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以上均见《坛经般若品》)

    在惠能看来,只要达到顿悟,就可进入豁然贯通的悟道境界,清除长期积累的种种分别观念,即刻把握真如本体,获得解脱,实现成佛的愿望。这种顿悟是在一刹那间实现的,众生的本心只要一念相应,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就是佛性,就可成佛,这就大大缩短了众生到达佛的境界的距离。

    顿悟成佛是禅宗南宗区别于其他佛教宗派的基本学说,它一方面对于急需摆脱现实痛苦生活的穷苦百姓来说,能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满足,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另一方面,这种顿悟理论强调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可以在短暂瞬间使人性与佛性相契合,领悟我即佛、佛即我,佛、我一体,从而获得经过长久思索而不得其解之后突然而至的解脱快感,这对于历代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完全符合他们的精神需要的。这就是历代的文人士大夫喜欢参禅的重要原因,而禅宗又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在顿悟成佛论上,惠能的主要见解是悟与迷的关键在于是否见性。只要众生觉悟到自己的本性就是佛性,众生即佛;心有迷惑,佛即众生。因此,惠能认为参禅悟道之首要者,就在于明心见性。所谓明心,就是明了一切万物皆由心生,皆自心出。所谓见性,就是发见自己心中本来就具有佛性,自性本来就是佛性。明心与见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明心才能发见佛性本自具足,而所谓见性就是明了自心本来就是佛心。

    怎样才能做到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呢?惠能认为唯一的实践法门就是无念、无相、无住,他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坛经定慧品》)无念不是说对任何事物都不想,万念除尽,而是说在与外境接触时,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响,也就是所谓于念而无念。无相不是说不要与外境接触,而是在与外境的接触时不产生任何表象,以保持内心的虚空寂静,也就是所谓于相而离相。无住就是不执著,也就是说心不执著在外境上,对任何事物都不思念和留恋它的形色声味。例如,眼睛看到美色,心却不停住在美色上,而不是闭上眼睛不去看她。惠能认为能够做到无念、无相、无住,即使是处在尘世之中却无染无污,来去自由,毫无滞碍,精神上得到了解脱,这就进入了大彻大悟的境界。与此相反,心受外境的影响,追求形色声味,念念不忘相,必定烦恼不断。因此惠能又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坛经般若品》)意谓此岸和彼岸、凡夫和佛的区别在于一念之间,一念不执著外境,当即就可成佛。

    无念、无相、无住是惠能向弟子们开示的一种禅宗修行法门,三者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互相分开来的。惠能虽然认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三者同等重要,但从禅悟的角度看,他更重视无念。这首先是因为顿悟是以世人念的存在为起点,而以真如起用的无念为关键而实现的。这种真如起用的无念,不是去思念真如,而是真如自己显现自己。真如是心的本性,原本光明清净,只要心不执著外境,真如自然显现。其次,无念禅法的提倡,开辟了一条在日常生活中顿悟成佛的新途径。惠能不仅放弃了禅宗初祖达摩以来的冥想枯坐的禅法,而且批评了以神秀为代表的禅宗北宗的静坐凝神的禅法。神秀为了发见本净的心,要求弟子们在修行时除去心念,刁;动不起,结果把人变得像死灰枯木一样没有灵性。惠能则认为心念活动是人的天性,他所说的无念不是止息一切心念,而是要使心念自由自在地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不执著一切心念,自然而然地证悟真如本性。这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论《坛经》的禅学思想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