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的思想与《坛经》的演变
决不能说它是慧能的思想。我们说本来无一物这句偈语所反映的,是被误解了的《般若》思想,这因为,所谓本来无一物,其实不过是本无思想的重复;而本无一词,乃是性空一词的不确切的译语,它是初期译经中受了老庄(以及玄学)思想影响的产物。不料,这种由于误解而产生的思想,竟又出现在《坛经》里。它不仅是同佛性论思想背道而驰的,而且也是同《般若》系的性空之说不相符合的。可见,《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至于本来无一物这句话,早在宋代,就已有人对它提出非议了。宋代禅僧黄龙悟新,曾经直截了当地讽刺慧能(因为悟新也误信这句话真的是慧能说的了)说: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涂糊,明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人一钵盂!(见宗杲《正法眼藏》卷一。详见拙着《宋元佛教》第一章第四节《宋代禅宗》)悟新讽刺慧能:一方面,倩人书偈,宣称本来无一物,而同时,却又接受弘忍传授给他的一支钵盂(这也是据晚出的《坛经》而说的),难道这钵盂不也是一物吗?宋代的另一禅僧法演还说过: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古尊宿语录》卷22。详见拙着同上节)有物先天地,这不也是同本来无一物的思想针锋相对的吗?明代的名僧真可,曾明确宣称:佛门并非空门。他说:世之不知佛、菩萨心者,于经论中见其炽然谈空,遂谓佛以空为道,膀其门曰空门。殊不知众生有病若愈,则佛、菩萨之空药亦无所施;空药既无所施,又以妙药治其空玻然众生胶固根尘之习,虽赖空药而治,空病一生,苟微佛、菩萨之妙药,则空病之害,害尤非细。世以佛门为空门者,岂真知佛心哉?!(见《紫柏全集》卷一)空病之害,害尤非细。这就是说,如果执认佛门为空门,其为害也,甚于执有!明代的另一名僧德清,还提出了空非绝无的命题。他说:所谓空,非绝无之空,正若俗语谓傍若无人,岂傍真无人耶?第高举着眼中不有其人耳。佛说空字,乃破世人执着以为实有之谓,非绝无、断灭之谓也。是所无者妄心耳,岂绝无真心哉!何以为妄心耶?境执着不化者是;何以为真心?不取身心境界之相、了了常知、灵然寂照者是。斯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物既不能碍人,人又何碍于物耶?!(见《憨山梦游全集》卷12《示周子寅》)所无者妄心耳,岂绝无真心哉!这清楚地表明了,佛教(自然是主张真心一元论佛性论的大乘佛教)所谓的空、无,只是就妄心(应该还有妄境)而说的;若夫真心(以及真境)则决非绝无的。明乎此,则物、我无碍,人、物交融,处染常净,其乐无穷!可以看出,悟新、法演、真可、德清所表达的这种观点,正是从慧能那里一脉相承下来的真心一元论佛性论的观点。单就这一根本之点说来,自慧能以至后来的禅宗各家,确乎是基本相同的。虽然有人对这一思想妄加窜改,而且还产生了颇为广泛的、混淆视听的影响,但是,他们并不能从根本上作到这一点。因为,时移势易,《般若》的虚无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没有得以滋生的适宜土壤(除了魏晋之际也正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它曾一度同玄学思想互相影响而得到一个时期的传播),隋唐之后,尤其如此。慧能及其禅宗之所以能够传之长久,正是由于他们所宣扬的那一套真心一元论佛性论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这里,需要顺便说明一个问题。历来传说,自达摩以至道信,都是以《楞伽》印心;到了弘忍,改成了以《金刚》印心。其实,这都不过是一些宗教传说而已,并不一定确是史实。为了说明问题,让我们从《神会语录》里节引一些资料,以资参证。在《神会语录》(据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校订本)第50至第55节里,有如下的记载:达摩大师,乃依《金刚般若经》,说如来知见,授与慧可。大师云:《金刚经》一卷,直了成佛。汝等后人,依《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