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坛经》顿教禅法论义
究竟谁先、谁后一问题,而在表示真正的修行,必须远离对种种概念或意象的执定,否则,相应于法有二相,便即显示出心仍处于对立存在的结构或状态中,那么,超越寻常意识妄想而作为人生理想的解脱境界──所谓成佛,也就不曾真正地(呈)现(为真)实了。
引文所说的心、口俱善,除了表示:佛法实践必须言、行或(身)语、(心)意一致,亦即定慧等学的意思外,参照《坛经》另一段文句,更可以发现心、口俱善实际上是个有具体所指的说法。慧能说:
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大正藏》册48,页350上)
慧能承继弘忍门下念般若一流的禅法方便;[32]然而,类如道信(西元580~651年)教人称名念佛,而须念无所念方能证入一行三昧一般,慧能在这里要传达的意思,也不外是:能够藉由口念般若
p.319
的经句持诵,理解般若的义涵,进入心行般若、念念体现般若精神的实践状态;这样心口相应地修行,方为真正的念般若。[33]由此可见,心、口俱善,并不单只是就心理与生理活动而提出的观点,尤其指向了更高的精神层次,那就是依解脱之实现或完成而有的说法。
从心口相应地念般若,终于心口俱善、定慧等的境界,慧能定慧体一不二──禅定不外是智慧实践的认识,一旦落实在行者的身心修行上具体展开,所谓定慧为本、定慧等的禅法功夫,于是便集中以修行般若观慧为其内容;而这一智慧观行的般若功夫心法,也就具体呈显在以无念、无相、无住为主要观点而展开的慧能禅法教说中。是以,慧能宣称: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大正藏》册48,页338下)(上编4-2)
(二)无念为宗
一般认为相对于神秀北宗之为渐禅,慧能为始所开展出来的南宗便是顿禅了。[34]然而,慧能却说: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话中表示慧能所教授的禅法,不仅有所禀承,而且不分渐、顿,原来都以无念、无相、无住作为修行实践的根本方法或方法原则。[35]而从无念为宗、
p.320
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无修行方法观念的顺序,参照在《坛经》里,慧能就无念一项所做开示的内容要远较无相、无住为详细一事实,[36]便可以推知:关于禅法实践方面,慧能最主要的教授,无疑便落在无念为宗这一修行方法论观点之上。
问题是:什么叫做无念?无念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无念这种实践佛法实的功夫,又该如何且可能操作呢?慧能说:
无念者,于念而不念。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大正藏》册48,页338下)(上编4-2~4)
p.321
慧能在此解释了什么叫做无念,以及无念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等问题。句中明白表示:无念不以意识活动停止,不思虑、无念头的状态为功夫,而是不取著内、外境界或现象的一种修行。
究实言之,念反映的是:人存有者作为一类有机生命体,只要是活著的,不论意识活动层域的深、浅如何,意识的存在,乃是构成名为人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当慧能说于念而不念的无念,[37]也就不会是就存在(tobe)意义而说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