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慧能《坛经》顿教禅法论义
》,慧能对于无念的解释之一为:

    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大正藏》册48,页340下)(上编12-4)

    可知:对本性心的内涵,如需有另一种意义更为具体而清晰的说明,无疑便要以解释无念意含的这段文句为理解背景;而对本性心的一种具体理解,因而成为是指:佛法行者不论遭逢任何情况,或处对何种境相,都不起排拒或取著心念的实存状态。[12]

    p.306

    这样理解的心字义涵,既为净心(念)要求达到的诸佛境界,亦即是属于超越含有一般或染、或净经验性质的实存心境,事实上,诸如染、净等相对观念已无能对该状态加以真正形容或表显的;然而,如果一旦需要使用名言概念来表示时,由于受其状态本身之超越经验性质所决定,因此,便只得方便说为自净、自定。譬如慧能说:

    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自净自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云:本源自性清净。(《大正藏》册48,页339上)(上编5-2)

    这种本自净自定的本性心,相对于心向未定,仍或不免意识心作主的人而言,显然是有待一定修行功夫加以实现、发明的理想境界。问题是:由意识心超转至本性心状态,人何以会做此要求、能够有此方向的择定呢?在选择、不选择之间,人当有某种生命性能内含做此价值决定的力量才是;而表示该力量的观念,即含藏在本论文所说自觉心概念之义涵里。

    3.自觉心

    自觉心就佛教而言,是启发转凡成圣或舍妄归真要求的动力自身,同时也是佛法行者在解脱成佛这一佛教目标下,作为实践主体

    p.307

    或具有主体性意义的本质所在。在慧能开示的某些禅教观点中,正透露了心所含的这层意义。譬如说:

    汝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心悟自见,依法修行。(《大正藏》册48,页343上)(下编4-4)

    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大正藏》册48,页340中)(上编11-2)

    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大正藏》册48,页340中)(上编11-5)

    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大正藏》册48,页355下)

    不论是心悟自见,依法修行、闻经心开悟解,或是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都表露了人有自我觉察而要求解脱的内在能力这一事实。

    突出人心的自觉能动性,是对修行成佛必要条件之一的肯定,并不表示有此种实现解脱境界的意志要求,便可以充足地完成解脱成佛的佛教目的。[13]

    p.308

    不过,自觉心乃是将本性心具体化、实存化表现的实践原则;转凡成圣必要通过的所谓修行功夫,其意义正须落在自觉心一步一步开展,或刹那刹那呈现的历程上来理解。换言之,对佛教学人来说,那相对成立的虚妄意识心与真实本性心,必须具体地通过由自觉心发动的智慧实践功夫,然后虚妄与真实间的距离才能不复存在,以至于完满地实现学佛的目的。因此,相对于偏向静态表示解脱境界的本性心而言,则自觉心无疑更能动态地指出解脱成佛的实践根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慧能《坛经》顿教禅法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