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坛经》顿教禅法论义
了无世俗自性的意义,胜义的自性空,渐演化为世俗的无自性空(请参见印顺《空之探究》,页184。)又,由瑜伽唯识学派所立的三自性说法,同样可见自性原是不论指谓世间法或出世间法时,都可使用的语词,而不必然含有须加以否定的价值论成素。
[89]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日本有所谓批判佛教;该学派的代表者,譬如松本史朗,便宣称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而其所持的最主要理由之一,就是认定如来藏说与印度神教梵我论的理论思维型态,乃至法义内容方面,几无差异。有关日本批判佛教的代表性学者,以及其论著与观点的简要介绍,请参见吕凯文〈略论批判佛教运动在日本的发展〉,以及松本史朗著,吕凯文译〈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二文并载于《法光》(台北:法光杂志社,1998年2月),第101期,第2~3版(面)。
[90]请参见杨惠南《惠能》,页110~113;并见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页316~317。
[91]引见《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大正藏》册16,页510中。
[92]有关《楞伽经》如来藏作为善恶、生死涅槃的依止因,而非生成因的一个看法,请参见印顺《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修订1版),页246~247。
[93]引见宗宝本《坛经》;《大正藏》册48,页350上。
[94]引见宗宝本《坛经》;《大正藏》册48,页353上。
[95]劳思光先生曾以宇宙论与形上学的共同点:以客体性或存有性为第一序观念,区别以主体性或活动性为第一序观念的心性论;该说明,对于分辨形上学与心性论理论间的不同,确实深具启发性。请参见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上)》(台北:三民书局,1987年,三版),页49。
[96]请参见陈平坤《论慧能会通般若与佛性的顿教禅法》第三章的讨论。
[97]因此,慧能即依其自证境界而说: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大正藏》册48,页338下)用以表显真如自性与心念间体用或本末的存在关系。
[98]见性成佛的见字,固可作为理智认识的意义来诠解;然而,见字更重要的意义,不如说应该是就禅-佛法行者的生命实践活动能将自性真实体现出来的意思。换言之,见字的实践性意含是远大于知解性的。
[99]《坛经》的自性概念,是否指涉一种实体,这是关涉慧能顿教禅法本义(事实)为何的问题;本论文的论据及立场,清楚地以自性不指涉实体为是。至于,自性能否被诠解成指涉实体的一个语词,本论文并不否定此种阐释学意义上的可能性。
[100]引见炖煌本《坛经》;《大正藏》册48,页338中。
[101]关于先天的(priori)和先验的(traal)义涵的解说,请参见【日】桑木严翼著、余又荪译《康德与现代哲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台7版),页45~48;或【德】布鲁格(W.Brugger)编著、项退结编译《西洋哲学辞典》(台北:华香园出版社,1992年,增订第二版),APriori先起的,演绎的,先入为主的19条,页64~65,及Traal超越的,先验的,超级的390条,页545~546。另可参考牟宗三有关先验(或先在)概念及其层次义涵的解说;详见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初版),页167。
[102]请参见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上册)》,页182。
[103]请参考谢大宁〈佛教诠释的语言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