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慧能《坛经》顿教禅法论义
有助于理解的意义层面来看,无住承载的义理内涵,无疑是了解无念之所以为于念而不念、无相又何以是于相而离相的观念基矗具体地说就是:于念而不念的无念与于相而离相的无相,在念念不住、于一切法上无住的无住观念中,即可表显处对一切境相不起心执取,亦不作意厌舍的禅教意旨。同时,学者如能掌握无住的观念要义,便可澄清以不思想诠解无念,或由感知机能不起作用的角度认识无相等观念上的可能误解。

    [82]引见炖煌本《坛经》;《大正藏》册48,页340上。

    [83]引见印顺《空之探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6版),页245。如果站在佛法从证出教的立场发言,那么,理论相对于实践都将只是一种后设意义的说明或解释。因此,铃木大拙才说:有些学者认为,性空哲学就是禅的基矗此类学者根本没有抓著禅的真意,因为,最最要紧的,禅是一种经验,而不是一种哲理或教条。禅绝不会以任何一套玄学(或形而上学)的或心理学的观点为其建立的基础;玄学或心理学的看法也许可在有了禅的经验之后提出,但绝不可能在有禅的经验之前提供。般若哲学绝不会先于禅的经验,只有后于禅的证悟……请参考铃木大拙:〈禅的历史──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收录于【日】铃木大拙著、徐进夫译《铃木大拙禅论集:历史发展》,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再版),页170,注10。

    [84]自(本)性以无住为实质内涵,同时也就是以无相、无念为实质内涵。无念既为般若的不同观念表示,自性因而也就是般若的意思。当说自性以般若、无住乃至无念等为内容时,由于般若或无住是不离经验事物而呈现的智慧作用或实存状态,自性无疑也同样不离事物而存在。就在自性不离事物而存在的意义上,慧能也就笼统地说自性能含万法(《大正藏》册48,页350中)、万法在自性(《大正藏》册48,页339上)或自性能生万法(《大正藏》48,页349上)。不过,自性概念的名词性格,确实容易使人将自性视为实体,因而将自性能生万法等说法,理解成一种创造或创生型态的宇宙论观点;譬如郭朋先生、杨惠南先生所认为的。至于,学者认为慧能是就自性不离事物而存在或呈现──相同地,事物也是不离自性的存在,于是说万法在自性或自性能生万法的观点,请参见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页258~264;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下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修订5版),页1051~1062;以及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页312~315的讨论。

    [85]引见炖煌本《坛经》;《大正藏》册48,页338下。

    [86]引见炖煌本《坛经》;《大正藏》册48,页340上。

    [87]宗教行者主观的修证经验,是否可说有客观的真实性,乃至仅仅是客观真实的可能性,仍存诤议。然而,不计正反持论者看待这问题的观点与主张为何,宗教行者依自身的修证内容来理解与阐释宇宙人生现象,不容置疑是普遍存在的情况;佛教或为其中较突出的一例而已。有关宗教修证经验的客观性、真实性问题及其意义的讨论,可参阅【美】史泰司(W.T.Stace)著,杨儒宾译《冥契主义与哲学》(台北:正中书局,1998年6月,台初版),第三章客观指涉的问题,页173~276;尤其是第174~198页。

    [88]如印顺法师说:《般若经》中处处说本性空,也处处说自性空(svabhāva-?ūnyatā),意义也大致相同。自性空,本是胜义自性空,如说: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无生故。这是以空、离来表示自性;自性空并非没有自性。由于假名无实,虚妄无实,与空的空虚义相关联,而自性空有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慧能《坛经》顿教禅法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