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坛经》顿教禅法论义
外,从开悟般若法,说到无念、无忆、无著即自是真如性,同样采取的也是就修行活动贞定或赋与真如(自)性实质意义内涵的观念表述方式。
至于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娶不舍,于上节讨论中已经说过;那是对修般若行的禅-佛法行者,如何体现真如自性于日常生活事行中的具体指点。由此──即见性成佛道,而得解脱;禅修功夫作为见(自本)性的保证,自性因而便显然是须在实践功夫当中获致意义,与确定其存有地位的一种意义性存在;这亦即是说:无论就成佛因性,还是佛果体性理解的自性义涵,就哲学思维的角度看,更确切地说,都是属于以活动义为第一序的主体性观念,而非实体性范畴里的一个概念。[95]因为,自性是在学人要求解脱烦恼的智慧实践活动中,表谓学人实践的能力条件及其所成就智慧境界的一个用语;设使离开功夫(实践)主体──人的实存生命活动,以客观外在意义的本体来理解其内涵时,势将成为一种实体性而非主体性的观念;然而,这并非以修心实践为一贯精神之初期禅宗[96]──包括慧能禅教在内──的真正意旨。
p.342
由开悟于一切法不娶不舍的智慧观照境界,即能见性成佛:据此,则慧能对见性意义的领会,则可谓即是以体现实存生命的般若(或无念)智慧境界为其内涵,而不只是对众生悉有如来藏-佛性观点的认识或信解;换言之,这就是将功夫主体自证的智慧境界本体意义化[97]而名其为自性,不是将自性推出人自身的实存活动以外,纯然视其为一种认识或仰信的客观对象。[98]
自性在般若(无念)行中证显或体现,而般若行或无念行则是对治烦恼或解脱系缚的修行功夫。因此,慧能说:
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大正藏》册48,页340上)(上编10-7)
指出学人若无主观对一切境相或娶或舍的自我意志活动,当下就能处在般若智慧运行的状态,不离人念念不住的存在本性。而由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的说法可知,自性更应该是必须动态掌握其意谓的一个重要观念。
由此可知,慧能是在般若行为内容的见性活动中安立自性观念的;自性所以存在及其内含意义,必须依从禅─佛法行者的实践活动而证显、而展开,设若离开修行功夫,即无真实可名的自性存在。
(二)本性般若之智的客观先验义
上项论述在于确立慧能所说自性的真正意含,必须落实在禅─佛法行者的修证功夫与境界中领会,
p.343
否则,即可能被理解或诠释为指涉某种实体性存在的存有(being)。[99]同时,由慧能所以提出自性的上述进路,也可例证佛教对宇宙暨人生本体意义的认识,实与佛法行者的修证活动及经验内容密不可分这一说法的确实性。
慧能从行者的修证活动出发安立自性作为自身真实存在的本体意义,这样的本体亦即是一种意义性存在的存有(being);同时,见性能得解脱成佛的真实性,最终遂也必须经由圣智自觉之境界证成,而非认知所及或情意投向的一种对象。然而,具如此义涵的自性,却不能说只意谓是禅─佛法行者个人主观活动的产物;因为,就自性内含的成佛因性一义而言,慧能不仅肯定: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并且宣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100]这种超越时、空,为世人本有的般若之智,就其为一种先天的(priori)或先验的(traal)存在,[101]便具有普遍客观的意义,而不能说为纯是个人意义的产物。
事实上,诚如所知:自原始佛教以下,瑜伽唯识学派与如来藏─佛性教说,并以心(识)为最高概念而对宇宙人生的流转还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