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坛经》顿教禅法论义
理层面答覆以颠倒想为本,而终于普遍无限定地宣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77]于是使《维摩诘所说经》即令有更多是功夫论观念的开说,[78]却也透露了就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79]的立场而指出无住为万物存在本质时,亦即是说,由此赋予无住观念以本体论的意义内涵了。
问题是:单纯从无住所具有的本体论义涵这一角度切入,认为慧能以无住为本的说法,受自《维摩诘所说经》的影响或启发,[80]或是(事实上)可能而(理论上)合理的推测。不过,设若就慧能顿教禅法的主要意趣观察,无住更明显是作为修行方法而提出的功夫论观念;同时,参照前述:《金刚经》法义对于慧能的自修与教说都具有重要影响、
p.336
启发的论证,重视无住的功夫论意义层面,则应当说:以无住为本受自《金刚经》的启发,无疑将比《维摩诘所说经》为更主要而亲切。
总结以上论述可知:顿教禅法虽然不是为了正面提出一种形上学观念或知识,但是,从慧能的教说中,就理论而言,却可以发现某种作为功夫方法论预设的本体论观点;而能明了那作为理论预设的观念意含,对于整全地理解顿教禅法的内容,与清晰地掌握慧能教说的思维言说脉络,无疑将是大有助益的。
不过,话虽如此,却并不意谓:当慧能谓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时,于念而不念、于相而离相会归于一切法上无住的三无修行方法,[81]必须先要在客观上对于人的存在本性,成立一种形上学本体论的观点后,才能建立或开说。事实上,若就即烦恼是菩提[82]的实存生命活动,烦恼系缚与解脱成佛不过是学人自身功夫状态如何所呈显的两种实存境界,因此,三无修行在以智慧实践的解脱论为主题的顿教禅法里,并不待要对形上学本体论问题表达看法,才能建立。由禅─佛法从证出教[83]的角度说,与其认为一种教说对本体的肯定是首出的,
p.337
不如应该说当以功夫在解脱成佛这一价值理想要求实现的设定之前,更占有优先的地位。
因此,从佛法实践的角度说,如同般若教说系统的空原是形容般若行者自证境界的一个观念表示。然而,设若从哲学思维的立场出发,则通过观察宇宙人生缘起相依的存在事实,而以缘起作为事物存在的根本理法时,即将必然会推得万有皆为无自性或依缘性存在的结论;而就无自性而名为空,空便有了属于本体论层次的义涵。更进一步以缘起──无自性──空为观察、思维经验事象的认识原则而形成空观;空作为指导修行的一种方法观念,便无疑有了认识论或功夫论的意义。就《坛经》的无住观念而言,同样也反映类似般若所教空这种统合本体、功夫、境界与认识为一整体的性格内涵;而通过以念念不住功夫为优位的认识,便更能证显自性非指谓实体的前述看法,而可说不外即是以无住为其内容本质的一种名词化表示。[84]
p.338
四、在般若行中见自本性
慧能观察、反省人的存在性征,总结人为一种念念不住、念念相续,无有断绝的存有者;这种人的存有本质的发现,正为解脱成佛所以可能,与修行功夫之为必要,提供理解其成立意义的观念基矗因此,慧能不仅谓: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85]而终于一念若住,念念即住,为烦恼所系縳;并且,即此指点学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三无修行方法,用以解脱由妄念所生的烦恼系缚。这即见性成佛道[86]的禅教开示,固然主要以智慧实践的功夫原则身分出现,不过,无念等观念隐含的本体论意义,却同时打开了可以对涉及本体(心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