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慧能《坛经》顿教禅法论义
为本。基此之故,无住的观念性格,更当说是隶属于功夫论的;无住为本,即是作为一种修行方法论而提出的说法。[64]

    p.333

    根据以上就慧能说法而做简要解析与阐释的两种论述,对于无住这一观念内涵的认识,诚然将会导致各持不同观解意见的结果。然而,上来两类看法之间的不同,并不见得就是绝对抵牾、矛盾而无法相容的观解之断裂。因为,就思想展示或理论建构的次序上,可以如此认为:在本体论层次上的无住,原为成立念念不住功夫方法的义理基矗这也就是说,由于念念不住的无住为人实存生命的存在性征或存有本质,因此才得以保有人于处对一切境相时,念念不住而修行的可能性,以及体证为一种智慧境界的真理(实)性。不然,无住作为解脱成佛的修行方法之一,设若离开了功夫主体──人──的存在本性作为其客观意义的保证,或难免流为只是一种心理或意识作用的虚构产物。

    不过,问题却在此出现了:既然念念不住为人存在的本性或本真状态,那么,一般所谓佛法要须由功夫实践的意义,又落在什么地方显示呢?也就是说,无住若真为人之本性,佛教学人何以定须修行?相对于解脱,所谓修行,真毫无疑问地必要吗?

    事实上,如本节第一项所说,烦恼系缚并不是直接由意识活动──心念产生,而是决定于住著事物境相或娶或舍的自我意志状态;设若学人能够不娶不舍,起心毫无一念住著,烦恼系缚当下解体,便不复存在。职是之故,如果论及烦恼系缚的存在结构与本质问题,则可以说:烦恼系缚原是依缘意识活动的自我意志趣向而存在的一种虚幻性存有物。这亦即是说,烦恼系缚作为一种存有物,并无真实常存的体性可言;烦恼系缚是无自性地存在著的存有物。于是解脱成佛乃成立在这种烦恼系缚可以转化或可以超脱的客观事实基础上,修行遂得以就离妄证真的相对意义而成立,不仅必要而且当该。但不属于意识的内部构作,或投向身心之外祈求某种客观存有者的活动型态而已。

    《坛经》中以无住为本的说法,原是慧能就人的意识心念活动提出的;而念念不住作为人的存在本性,并转为一种禅修方法时,由此要求实现解脱境界,则禅观功夫必然须从修心入手。因此,慧能说:

    p.334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65]要学众修行无须向外求生他方佛国。说: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66]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作自成佛道;[67]明解脱不必一定要依外善知识,[68]但在念念自觉不住境相的当下,便可以直证真如自性,成就佛果。[69]

    慧能所教这种于一切法上无住的修行功夫,如若参照初期禅宗教法,不仅与达摩: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的教说相应,同僧璨(西元?~606年)教人放之自然,体无去住,[70]以及道信:亦不念佛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71]等禅修法门,无疑都是在一贯精神下的观念产物。不过,可以追问的是:以无住为本,无住作为一种修行方法论或是本体论观念而出现,如果放在佛教思想发展的传统脉络下,就观念出现的外在因缘寻溯其根源时,能否认为慧能所说,是有所禀承的呢?[72]

    p.335

    从《坛经》引用《维摩诘所说经》之文句解说或衬显某些观念意旨的情况来看,[73]《维摩诘所说经》对慧能的影响或启发,无疑将是肯定的。《维摩诘所说经》经中使用种种形象、场景和说法表显菩提无住处[74]的大乘佛教思想,以及不尽有为,不住无为、[75]在世度生的菩萨道实践精神,归根究柢,该经的中心观念之一,便是无住。[76]

    在《维摩诘所说经》中,文殊师利一段:善、不善孰为本的追问,经过维摩诘居士就心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慧能《坛经》顿教禅法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