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坛经》顿教禅法论义
法,当最可能受自《金刚经》教法的观念启发。[50]
《金刚经》就一切事物本性空寂皆为如梦如幻的存在,而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角度教导佛教学人修行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一切诸相而得解脱的无住生心法门。[51]这种教人不执著事物形相以证入诸法空性[52]的意旨,与慧能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的说法并无异义。而从慧能:
无者无何事?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大正藏》册48,页338下)(上编4-6)
的开说,即更可晓然:无相并不否定意识分别作用,但是在识别活动当中不攀缘事物,不受缚于事物形相或实存境遇的意思。就此而论,则慧能以无相为体的说法,便可视为《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53]的转语;无相即不外是见诸相非相的意思。
p.328
上引离二相诸尘劳,本是慧能分别阐解无念的无跟念字含意时时所提出的说法。[54]离二相诸尘劳,也就是于一切法不娶不舍的意思。不过,这说法的意义更在其指出了:当无念功夫落实时,即为无二相[55]──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
所谓全神贯注,不单指空心专注某一境界之意,而是面对事物存在与其活动都能如实观照、觉察了然的一种实存状态。如果用慧能话说,全神贯注,实即定慧等的功夫暨境界;亦为《坛经》另一观念:一行三昧或一相三昧,所要传达的精神。譬如慧能说: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注坐卧,常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名一行三昧。(《大正藏》册48,页338中)(上编3-4)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大正藏》册48,页361上~中)
一行三昧在道信禅教中,本来是作为禅修方便而以称名念佛型态出现的实践法门。然而,慧能在这里并未开说类如道信所教持念佛名的禅修方便,而只是对一行三昧做不心行谄曲,但行直(真)[56]心,而能于一切法无有执著的阐释。
p.329
慧能所说直(真)心,是与谄曲相对立名的观念。谄曲的伦理学意义是:心存为己谋利,却屈曲逢迎他人心愿的意思;其中即透露了以自我意志为中心的巧伪行径,亦即是真为己而假为人的一种心态;而直(真)心则反映了一种没有人我分别,不生憎、爱、亦无娶舍而全神贯注的实存状态。这种直就具体生活事行开示一行三昧实践,而不将一行三昧囿限于只作为称名念佛的禅修方便,便使得于一切法无有执著的一行三昧发生了伦理意义的价值;而但行直心之为无二相、全神贯注的实践功夫,遂也就含有了即事行得解脱──即事而真[57]的意旨。
事实上,藉由类如上述浅明易懂的事例,为无二相诸尘劳做具体说明的方式,乃是慧能顿教就世间德行开示禅法修行的一贯精神,[58]同时也是自慧能以下的禅宗教法所以能够开展得更广大而深入于民间的原因之一。而且就在此类开示中,无念为宗更得以有了在具体生活事行中扩展、落实的观念表示,因此,在《坛经》里,慧能往往以无相一词标示其诸多教说法义的精神内涵;譬如:无相戒、[59]无相颂[60]等等。
p.330
(四)无住为本
从以如实观察、思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为修行功夫的原始佛教,到建基在智慧体证的超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