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坛经》顿教禅法论义
实正是必须在于念而不念上见其功夫的。同时,引文也指出了于一切法不娶不舍的无念行即是般若行的实质内涵,是以学人要能保持正念,即是必须由一念不住处下手。
经由上述阐论可知:无念内含的意义,不但有功夫方法论观点的层面,通过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念念若行,是名真性的肯定,无念指向的更是所谓见性成佛的解脱自在境界,因而有了本体论或心性论一层次的义涵。[43]这所以慧能说: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乃将无念名词化地等同于自性或自本心的内在含义来理解及表说,强调般若行而以无念为学人实践顿教禅法的主要功夫下手处!
(三)无相为体
就三无修行而言,相对于无念为禅修功夫的主要下手处,无相、无住固然同是慧能为了指导学众实践禅法所提出的修行方法,
p.325
但却可认为乃是补充无念说的另外两种功夫观念。为要能更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慧能的禅法要义,兹先就无相为体做一观念的解析,然后,再在下项中进而探论无住为本的蕴意。慧能说:
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大正藏》册48,页338下)(上编4-2~3)
人既有意识活动,那么,无论感觉、知觉或思想的对象,莫不可谓都是属于(形或名)相的一类。在讨论无念为宗时已指出:无念并不意谓著意识或心念活动的断灭;同样地,这里所谓于相而离相的无相,也不指事物存在样态的空无或断灭,也不会是对一切事物都无所见的意思。因为,不仅从理论上说,相是通过意识活动,并作为念的内容而呈现的;无念不是念的断灭,论理地,无相也就不可能是相的空无;何况,慧能曾经批判、驳正以不起心为禅修功夫的一类看法,[44]也明显表示了不以对事物存在无所知觉、反应为无相的立常
于相而离相的无相,在于表示:学人若能不随意识对象或境相妄生执取的心念,也就会远离随意识分别后,由自我意志引致的烦恼系缚。在离相前加一外字,成为外离一切相,则透露出慧能对无相观念的阐发,相较于藉无念教导学人处对一切境界要能不娶不舍,而偏从功夫主体一面做说明的情况,乃更重由客观一面来表说学人不受实存境遇所牵动或染污的意思。因此,慧能谓: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指出外离一切相,即可证显自心原来清净无垢的本性或本真状态。
性体清净的所谓清净,实以无相为本质内容,而不是在有相层次上、与杂染相对安立的一个观念。换言之,清净
p.326
意指的是真如自性当体绝待的特质;由于离相而得解脱的觉者,是以真如自性为其自身存在及活动的真实状态,所以便假借清净一词来表示该境界不同于受烦恼系縳的、凡常的心识状态。[45]
同时,从但能离相,性体清净这类言说方式,其实更能够表显自性在顿教禅法中的意义,原本即是依修所显而作为表谓实存解脱境界的一个转语,并不在指涉一种形而上的,甚至是具创生宇宙意义的实体。[46]换言之,自性作为本体的意义,乃是相对于禅观修行活动而成立的;本体并不独立为一种实体。[47]
此外,进一步检视对初期禅宗产生较大影响,并以无相为主要修行方法论观点的大乘佛教经典,
p.327
如《楞伽经》、《文殊说般若经》、《维摩诘所说经》与《金刚经》等,[48]根据《坛经》明文引用的经典语句,[49]慧能以无相为体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