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维摩诘经》思想对《坛经》思想之影响
而入涅架说法一样,都体现了《维摩诘经》不二法门精神。

    慧能提倡的四乘法中最上乘法是指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慧能首先从一念说法来说明般若,然后用即烦恼是菩提、定慧等、变三毒为戒定慧的不二法门思想来阐明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慧能解释般若三昧时,首先提出若识本心,即是解脱,并指出解脱就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也是无念。其次,宣扬这无念是于六尘中,不离不染的不二法门境界。他最后指明这不二法门是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的无念顿悟法门。

    僧俗不二

    慧能宣扬的不二思想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把《维摩诘经》的世间与出世间不二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僧、俗不二。

    宗教在印度和中国在社会上的地位很不同。印度的宗教和中国相比,受政治的影响不多。而中国的佛教,基本上都是在国家统治管理下发展起来的。每时代统治者是否重视佛教,与当时佛教兴衰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从历史上看,中国禅宗的发展也是与当时执政身份的士大夫密切关联着,他们往往以在家的居士身份,与禅师们交往。因此,中国的居士佛教就相当发达,山林佛教也因之带有强烈的居士化佛教精神。中国佛教这种浓厚的居士佛教精神来自何处?最大的来源之一,可能是来自《维摩诘经》的主人翁维摩诘大居士。

    小乘声闻与大乘菩萨,同样修空观,然而却大异其趣。小乘人只证得我空,而厌怖生死,欣乐涅架;大乘行者,不仅证得我空,还证得法空,所以能不厌生死、不乐涅架。大乘禅不仅认为生死和涅檠不二,还认为动静不二。大乘禅观的特点,不偏重于静坐,而在于活泼的修定,不论行住坐卧,或是语默动静,无不可修行人定。这就是维摩诘批评舍利弗在林中宴坐(静坐)之所以,因为在维摩诘心中的禅观是: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粲,是为宴坐;

    这样维摩诘实际上已经初步提出了僧俗不二的道理。慧能则把它进一步发展。慧能把大乘佛教讲的一切皆空,归之为心中一切相空,把空观引向内心的世界,在此基础上提出自性真空说。慧能的所谓佛在心中,不是说佛性作为一种实体住在心中,而是说自性真空。这也是《维摩诘经》说的空亦空的道理。佛性之清净中,没有修行而成的佛果,也没有业障缠绕的众生报。烦恼就是菩提,世间就是出世间。有人达到这样的不二法门境界,就可以称他是变众生而为佛,也可以说,他是即佛的众生。

    在《坛经三六》里,慧能说: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慧能认为,自己心中有邪见,这就是世间;自己心中有正见,这就是出世间。但是慧能进一步提倡邪、正不二的道理,即已经超越邪见是世间俗法、正见是出世间佛法的差别观念,这就是菩提性本来清净的境界。他认为,顿悟自己本性不是用出世间法来破除烦恼分别的邪见。因为本来清净的菩提不是离开妄想而存在的。如果有人从出世间法来破除烦恼而要作净心,这也就是颠倒妄想。从此可以看出慧能关于世间领域和出世间领域之不二,比维摩诘走得更远。

    《维摩诘经》不仅论证世间也符合出世间的道理,还提出出世间甚至不能脱离世间而存在,出世间如同莲花一样,只有长在世间的污泥中,才能开出更好的花。在烦恼中觉悟本性的这种思想,在《维摩诘经佛道品》里,很明确地提到:

    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维摩诘经》思想对《坛经》思想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