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思想对《坛经》思想之影响
不言归依他佛。
这也是阐明心中求佛的道理。
在《坛经》中,慧能提到《金刚经》的重要性,认为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人般若三昧。在《坛经二八》里,慧能说:
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这里,慧能主要重视《金刚经》破相,特别是文字相,证平等境界的思想。在《坛经四三》里,就用《金刚经》这种破相不假文字的思想来解释四乘法义,他说:
汝向自身见,莫著外法相,元无四乘法,人心不唯四乘,法有四乘。见闻读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行俱备,一切无杂,且离法相,作无所得,是最上乘。
这意思是,修行大乘法门的人,按照《金刚经》的道理,自心觉悟自性。人自己使用自己的智慧,观照自己本性中已经存在的般若之智,不要执著于经文的文字。如果有人只诵经而执著于文字的话,这就是小乘。只了解经文的道理而不修,这就是中乘。虽然理解道理而依法修行,但是不超越我空、法空的观念,这就是大乘。万法、万行都无所不通,虽然已经清净无杂,而不离开一切法相,这就是最上乘。这样,慧能认为求三乘法,都是不究竟的。只有自心觉悟自性,不著一切相,才是真正的求佛乘,才是最上乘。这也是讲向内心求佛的道理。
慧能在《坛经三五》中说: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这就是说,这种悟和迷就是佛性的觉悟不觉悟。自性指个人的心,也叫自心。在慧能看来,佛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于个人的心中。自心不觉悟,即使是整天念经、拜佛、坐禅、营造佛寺,也不过是凡夫而已。慧能把成佛的途径,全部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提倡内求于心,这就是他的顿悟成佛的出发点。
顿悟成佛
《坛经》的根本宗旨是阐明顿悟法门。在《坛经》中,最多提到的也是顿悟法门。在《坛经》里,与顿悟成佛有关的说法有:
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顿悟菩提、本性顿悟、一悟即知佛、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但行直心,到如弹指、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悟则刹那间、言下便悟,即契本心、自性顿修、言下大悟、见性刹那即是真、悟即眼前见世尊、自心顿现真如本性、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一念智即般若生、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后念悟即佛、一时皆现、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一闻言下便悟、言下心开。
慧能的这种顿悟思想,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当时佛教流行的看心看净的修行方法提出来的。慧能在《坛经一八》中很明确的指出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到了隋唐时代,佛教已经成立了很多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慈恩宗等等。它们基本上都提倡渐修法门。其中,神秀是弘忍门下的禅师,是慧能的师兄。他的主要禅法也是看心看净的渐修成佛法门。从《坛经》看,慧能特别强调顿悟法门的直接原因则可能是针对神秀的看心看净的禅法。
在《坛经一九》里,慧能说: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慧能以一种独特的观点来解释坐禅和禅定。首先也说明什么是坐、禅,他认为对外境无念是名为坐,在本性不乱是名为禅,这是指外坐内禅。其次,他解释什么是禅、定,他认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