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思想对《坛经》思想之影响
实于菩提慈悲不二之心,他还进一步落实为世间与出世间不二之心。而后者就是他的心中求佛思想。
心中求佛
在《坛经三五》中,慧能很明确地阐明无论是此岸或彼岸,若证得净心,就能达到真正解脱的境界。慧能说:
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就是说,咖果有人要解脱,先使自己心成为很干净的状态是必要条件。这里说的干净不意味着垢对净的干净,而是指无分别的直心本净。慧能说:
但行直心,到如弹指。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
在《坛经》中可看出慧能思想是,净土和污土、众生和佛这样的相对观念,都是从自己本心中产生出来的,这个本心不能离开现实环境而存在,于是事物的垢净也在于自心中,如果自心清净,这就是成佛。但是,有人想要清净,然而做不到的原因是,因为自心是本来清净的,再要清净这样的心就是烦恼而已。所以,慧能很明确地批评说:
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
慧能认为,佛是从自己心中作出来的,如果没有自己的本性,也就没有要解脱的佛性,佛性即是人性,人性即是佛性,因此,不要从外边追求觉悟。
总之,慧能,首先提倡涅架佛性说的佛性常清净。其次把《维摩诘经》直心是净土、直心是道场的直心和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心净说法统一起来,说明心、物不二思想说明心中成就佛土的思想。
慧能又认为,要向心中求佛,不要执著于向出世间求佛,不要执著于向外求归依。慧能很强调破除执著于形象而顿悟一切皆空的真理。慧能不重视佛教传统的戒律,而特别重视大乘菩萨精神的无相戒。可以说,无相戒是慧能的佛教戒律。在《坛经一》中记载:
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刺史韦琚,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三十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这里他给听众传授无相戒和讲解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不管是出家僧人和还是在家居士,也不管是否佛教徒,都能受这无相戒。这说明无相戒已经超越了佛教宗教仪式的一般形式。而且,慧能的戒法已经超越了僧、俗等相对观念在形式上的是非分别。他把《维摩诘经》的世间与出世间不二思想继承并加以发展,得出了僧、俗不二的看法,也就是说不要执著于僧俗差别,不要执著于一定向出世间去求解脱,不要执著于在出世间中成佛。
在《坛经》中,慧能传授了四个方面的无相法门。即无相自归依三身佛、无相发四弘大愿、无相忏悔、无相自归依。
首先,慧能阐明自己的无相自归依三身佛思想。三身佛是指化身、报身、法身。按佛教传统说法来讲:化身是为了普度众生而显现出来佛身;报身是长时间修行万行而成就的佛身,也可以说,具三十二相的庄严佛身;法身是本来清净的佛身。而慧能对三身佛的看法则不同。慧能认为人性本清净是法身,自性变化是化身,自性念善是报身。因此,慧能说:
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即是报身。自悟自修,即名归依也。
在《坛经二三》中,慧能传授无相自归依三宝戒说:
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慧能解释说: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著,以无爱著,名离欲尊。自心归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众中尊。
慧能最后按照佛经,证明他的无相法门观点:
经中只即言自归依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