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坛经》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意义
。这些思想中的主要成分在《坛经》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论述。《坛经》中讲的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其实就是{中论》中关于中道的经典论述的观念。《坛经》中讲的一问一对实际就是中道不二的思想。《坛经》中讲的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违,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与《维摩诘经》中的一些表述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佛性及顿悟成佛观念在印度佛教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论及。

    关于佛性,北本《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中说:譬如金矿,淘炼滓秽,然后消融,成金之后,价值无量。善男子,声闻缘觉菩萨亦尔,皆得成就同一佛性。何以故?除烦恼故,如彼金矿除诸滓秽。以是义故,一切众生,同一佛性,无有差别。印度佛教中也有一些佛典对众生是否都有佛性的问题有不同观点,但总体上讲,主张众生都有佛性的观点是主流。这种情况也影响到后来中国佛教的发展,在中国隋唐之后形成的佛教宗派中,有些宗派主张众生都有佛性,有些则对众生作了一些区分,认为有的众生没有佛性。禅宗属于前者,《坛经》中说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显然是沿用了印度佛教中众生都有佛性的观念。

    关于顿悟成佛,在禅宗的南宗系统中颇为强调,后来在中国佛教中影响很大。印度佛教中谈得不多。但这种思想也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印度佛教中也有这种观念。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中说:时无量大众亦坐一处,听等觉如来说璎珞法藏。是故无渐觉世尊,唯有顿觉如来。这里讲的无渐觉世尊,唯有顿觉如来与禅宗里讲的的顿悟、渐悟有些接近。虽然《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在这方面并没有具体展开顿渐问题的论述或解释,但已涉及到这一问题是可以肯定的。

    二谛观念是印度大乘佛教中极为强调的观念。其中尤以中观派的表述最为典型。中观派的主要著作《中论》卷第四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青目的释为: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若人不能如实分别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实义。若谓一切法不生是第一义谛,不须第二俗谛者,是亦不然。《中论》卷第四中还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青目的释为: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若不得第一义,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诸法虽无生,而有二谛。这些论述对二谛的主要含义、二谛的意义等作了明确的说明,在促使佛教后来的广泛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二谛思想随着佛教其他思想一起传到中国,对中国佛教各宗也有较大影响。《坛经》中虽没有直接提及二谛一词,但使用这一观念处不少。《坛经》中说的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表明了强言说的俗谛对获得舍邪见的真谛的作用,显示了二谛在《坛经》中的地位。应当说,印度佛教的这一观念受到了禅宗的高度重视。

    佛法在世间思想与印度佛教理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长阿含经》卷第一中说:佛出于世间,转无上*轮。这里就谈到了世间与佛法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了佛产生在世间,在世间宣传佛法。印度大乘佛教在这方面论述得更明确。如《妙法莲华经》卷第五中说: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入于佛道,尔来无量劫,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我常住于此。这里说的方便现涅架就是指涅槃并不与世间隔绝,佛或菩萨涅槃了还要住于世间,因为还要为众生说法,要教化众生入佛道。《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则说: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这也是反对将世间与涅架绝对分离的主张。《中论》卷第四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坛经》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