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坛经》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意义
品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佛教作为一个宗教,一般是强调要脱离世间的种种烦恼,有一定的出世性。但佛教在这方面也并不绝对化,而是又有注重入世的一面。这在禅宗的《坛经》中表现得较为突出。这种思想对禅宗在中国广泛深入民众,使其影响大于许多佛教宗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禅定是佛教的基本修持方法,也是禅宗追求的精神境界。《坛经》作为禅宗的主要文献,对于禅定有其定义。如《坛经》坐禅品中说: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从这段话看,禅和定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却紧密相关,很难严格区分。因为摆脱了外物的相状人的内心才能不乱,内心不乱是离相的目的。禅宗倡导的种种佛教思想实际上都是要外离相和内不乱的。

    二、{坛经)与印度大乘佛教的理论关联

    上述《坛经》中倡导的佛教思想与印度佛教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特别是与印度大乘佛教有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我们可以逐一对这些理论来进行具体考察。

    空的观念在印度大乘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印度的小乘部派佛教中,虽然一般的部派也讲空,但空的,并不彻底。一些部派甚至主张法有。小乘部派佛教中主张空的或属于相空(仅承认事物在现象上是空,不承认或未看到事物在本性上的空),或属于分析空(将法分析为过去、现在、未来,只承认过去和未来法空,不说现在法空:或认为事物由部分构成,部分离散了或毁坏了,作为整体的事物就空等),或属于恶趣空(主张绝对的虚无)。佛教中论空较彻底的还是大乘般若学说,般若类经中提出了体空的观念,即认为事物并非仅是相空或分析空等,而是在本性上即空,正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坛经》中基本继承了大乘般若思想的性空观念,明确强调性本空、自性真空、性空。其思想来源是清楚的。

    无分别的观念也是印度大乘佛教极为强调的观念。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四中说:众生但住名相虚妄忆想分别中,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名相虚妄中拔出众生。一切和合法皆是假名,以名取诸法,是故为名。诸众生是名,但有空名,虚妄忆想分别中生,汝等莫著虚妄忆想,此事本末皆无,自性空故,智者所不著。显然,在印度大乘佛教中,五分别的观念与空的观念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坛经》在这方面的思想与印度大乘经典是一致的。《坛经》中强调的无念、无相、无住就是要人们不要执著于事物,因为事物是性空的。

    中道不二思想更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基本观念或思维方法。印度早期或小乘佛教中有这方面思想的最初形态,但实施并不彻底或全面。大乘佛教的经论中则对此有突出的强调。关于中道,在小品《宝积经》和《中论》中有精辟的论述。小品《宝积经》(如《佛说摩诃衍宝严经})对一系列概念进行了解释,举了有我与无我、有真实心与无真实心、不善法与善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有诤法与无诤法、有漏法与无漏法、有为法与无为法、有秽污法与白净之法等,认为它们是二边的,反对执著这二边的分别,倡导中道真实观法。《中论》卷第四中在论及中道时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里将空和假有联系起来考虑,表述了中道的最重要的意义。不二思想则更是《维摩诘经》表明中道思想的重要理论形态。如《维摩诘所说经》(鸠摩罗什译)卷中中说: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坛经》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意义